主計總處表示,勞動力本來就受少子化影響,去年加上疫情特殊因素,勞動力人數成長力道明顯放緩。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在少子化與新冠病毒疫情夾擊下,國內勞動市場生力軍短缺的情況日益嚴峻,去年前11月勞動力人數年增率僅0.16%,創歷史新低。高齡化也讓勞動力流失,去年超過15萬人因需要照顧家中老人而成為非勞動力,人數及比率均走揚。
據主計總處最新人力資源調查,去年1至11月勞動力人數平均為1196.4萬人,年增率僅0.16%,較上年同期大減0.46個百分點,更是史上最低增速。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解釋,勞動力本來就受少子化影響,近年增幅逐步收斂,去年多了疫情干擾,企業營運受衝擊,導致就業人數連8月呈現年減,連帶影響勞動力人數成長。
勞動力的定義是「15歲以上可以工作的民間人口,包括就業者及失業者」,若工作受疫情影響淪為失業者,仍會視為勞動力,而因各種原因沒有工作且沒有找工作者,就是非勞動力。疫情不只讓許多人失業,部分民眾更因此不再找工作,落入非勞動力,是去年勞動力增幅大減的關鍵。
陳惠欣表示,去年畢業季畢業生找工作的情況明顯不如往年。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指出,營建業因房市火熱,嚴重缺工,但年輕人不太願意投入,而年輕人最嚮往的工作如航空、餐飲、休旅業都是疫情重災區,導致畢業生乾脆先休息。
陳惠欣表示,去年有疫情特殊因素,勞動力人數成長力道明顯放緩,預估疫情因素淡化後,會慢慢回升,勞動力不至於繼續維持趨近零的增速。
人口老化也與勞動力息息相關,主計總處最新人力運用調查發現,2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中,因家庭經濟尚可、不須外出工作,或是照顧負擔、做家事,以及健康不良或傷病、年紀較大(含退休)等原因,無就業意願而不願就業,成為非勞動力的有302.5萬人。
其中在「照顧負擔」中,因「需要照顧年滿65歲年長家屬」無就業意願、不願就業而成為非勞動力的人數及比率均走揚,近3年人數從13萬人增至15萬人,比率從2018年的4.26%升至去年的5.07%,這反映人口老化確實對勞動力造成影響。
2020年受疫情影響,許多企業歇業或裁員,以台北市為例,就業服務處指出,去年截至11月,申請失業給付人數達2萬3218人,較2019年同期增4成;台北市去年上半年失業人口達5萬1000人,較往年同期大增,創6年來高峰,估計整年失業率也會較往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