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首次 水庫見底清淤 |2021.01.03 語音朗讀 300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豐水期沒水 台灣56年以來首次豐水期沒有颱風過境,明德水庫幾乎見底,水利署在泥濘的集水區清淤。圖╱中央社 興建中的水力排砂隧道。 圖╱資料照片 石門水庫2019年首次開啟排砂隧道放水,場面壯觀。 圖╱經濟部北水局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去年至今旱象嚴重,是五十六年以來首次豐水期沒有颱風過境,暴露中部水庫長年淤積問題。南投縣仁愛鄉霧社水庫淤積率已逾七成,原本的大水庫變「小水池」,是全台淤積最嚴重的水庫;大甲溪德基水庫去年水位下探近十年最低,上游地區部分河床邊壁裸露,水庫裡出現小島及樹木等景象,讓梨山地區居民嘖嘖稱奇,直呼「一輩子都沒看過這種奇景」。水利署列管的十三座重要民生水庫,平均淤積率達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八,淤積量日益嚴重,不少水庫無法有效蓄水,不僅供水調配困難,也影響水力發電量。台電公司近年雖積極清淤,但因道路限制及砂石車頻繁出入引起居民抗議,清淤量難以擴大。還砂於河解決淤泥去處問題為搶救中部水庫,台電除了啟動日月潭、霧社與德基水庫的排砂防淤計畫,另獲行政院核定有關霧社水庫的防淤工程計畫,將投入超過五十億元興建水力排砂隧道等設施,預計二○二七年完成後,可大幅提高清淤效率,對大壩安全也有助益;同時配合日月潭水庫、集集堰水資源調度,穩定中部供水。台電發電處副處長張天瑞表示,清淤工作涉及成本、運輸方式、技術、法令和當地交通條件,需以全流域思惟制定整體防淤策略。舊有的機械清淤會繼續做,並希望藉由水庫排砂防淤方案,達成砂進砂出平衡,以穩定供電。台灣水庫清淤跟不上淤積速度,淤泥也因無處可去,成為燙手山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陳樹群說,上游水庫沉積淤泥,下游河床卻遭淘刷,建議將水庫清出的粗顆粒砂石,和較輕細的淤泥都「還砂於河」,放置下游處,利用粗顆粒的砂石抵抗強烈水流,除可加固下游河床,也解決淤泥無處可放問題。中部水資源局前局長林連山說,台灣水庫淤積的特性,是砂石容易停留在上游,反而較輕較細的淤泥會停留在壩前。因此水利單位近來啟動「繞庫排砂」工程,也在石門、白河水庫實施繞庫防淤隧道以水力排淤,同時在豐水季節以抽淤方式排除淤泥,只是每抽出一噸的泥沙,至少要耗費三至六噸的水。節流重於開源水利專家共識二○二○年豐水期無颱風襲台,使水情較為吃緊,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能源、水與糧食,是國家發展的要素,然而一旦沒有水,不僅發電會受影響,糧食生產也會受到衝擊,政府應致力朝健全台灣水文環境的方向發展。汪中和認為,生態保育應優先於開發,中央山脈若保育得宜,台灣就有最好的綠色水庫能夠留住水資源。汪中和表示,節流比開源更容易做到,效果還更大,舉例而言,台灣農業用水占比高達七成,一年需用水一百二十億噸左右,若農業節水成效能夠提升到一成,就能省下十二億噸水量,是曾文水庫容量的二倍。另外,台灣人平均一天用水超過二百五十公升,這是因為台灣水價太便宜,導致民眾沒有意識到水資源的珍貴,應該適度調漲水費,以價制量,若每人每天能減少用水五十公升,整體節水量將非常可觀。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建水庫等開源代價太大,台灣沒有開源空間,只能朝節流規畫,隨經濟發展,農業用水比例應有所調整,以台灣的經濟水平,合理農業用水不應該占到七成,灌溉用水蒸發損失等,都有改善的空間;台灣水價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水資源被視為理所當然,水價應至少提高至政府開發水源的成本,才能促進節約用水,帶動相關商機。若能把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一天能回收二百八十五萬噸水量,供一千萬人用水,不僅比蓋水庫便宜、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做出節水產業,還可以到全世界賺錢。 前一篇文章 北藝中心 國際矚目2021建築亮點 下一篇文章 疫情、少子化夾擊 勞動力增速創新低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石磚路存廢 城市永續新考驗夢幻雪白棉花堡 漫步雲端新加坡國會大選 人民行動黨延續執政畫出世界紀錄 自閉少年彩繪希望澳洲大選工黨勝出 艾班尼斯續執政紙雕瀕危鳥 精緻如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