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首次 水庫見底清淤

 |2021.01.03
3001觀看次
字級
豐水期沒水 台灣56年以來首次豐水期沒有颱風過境,明德水庫幾乎見底,水利署在泥濘的集水區清淤。圖╱中央社
興建中的水力排砂隧道。 圖╱資料照片
石門水庫2019年首次開啟排砂隧道放水,場面壯觀。 圖╱經濟部北水局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去年至今旱象嚴重,是五十六年以來首次豐水期沒有颱風過境,暴露中部水庫長年淤積問題。南投縣仁愛鄉霧社水庫淤積率已逾七成,原本的大水庫變「小水池」,是全台淤積最嚴重的水庫;大甲溪德基水庫去年水位下探近十年最低,上游地區部分河床邊壁裸露,水庫裡出現小島及樹木等景象,讓梨山地區居民嘖嘖稱奇,直呼「一輩子都沒看過這種奇景」。

水利署列管的十三座重要民生水庫,平均淤積率達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八,淤積量日益嚴重,不少水庫無法有效蓄水,不僅供水調配困難,也影響水力發電量。台電公司近年雖積極清淤,但因道路限制及砂石車頻繁出入引起居民抗議,清淤量難以擴大。

還砂於河

解決淤泥去處問題

為搶救中部水庫,台電除了啟動日月潭、霧社與德基水庫的排砂防淤計畫,另獲行政院核定有關霧社水庫的防淤工程計畫,將投入超過五十億元興建水力排砂隧道等設施,預計二○二七年完成後,可大幅提高清淤效率,對大壩安全也有助益;同時配合日月潭水庫、集集堰水資源調度,穩定中部供水。

台電發電處副處長張天瑞表示,清淤工作涉及成本、運輸方式、技術、法令和當地交通條件,需以全流域思惟制定整體防淤策略。舊有的機械清淤會繼續做,並希望藉由水庫排砂防淤方案,達成砂進砂出平衡,以穩定供電。

台灣水庫清淤跟不上淤積速度,淤泥也因無處可去,成為燙手山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陳樹群說,上游水庫沉積淤泥,下游河床卻遭淘刷,建議將水庫清出的粗顆粒砂石,和較輕細的淤泥都「還砂於河」,放置下游處,利用粗顆粒的砂石抵抗強烈水流,除可加固下游河床,也解決淤泥無處可放問題。

中部水資源局前局長林連山說,台灣水庫淤積的特性,是砂石容易停留在上游,反而較輕較細的淤泥會停留在壩前。因此水利單位近來啟動「繞庫排砂」工程,也在石門、白河水庫實施繞庫防淤隧道以水力排淤,同時在豐水季節以抽淤方式排除淤泥,只是每抽出一噸的泥沙,至少要耗費三至六噸的水。

節流重於開源

水利專家共識

二○二○年豐水期無颱風襲台,使水情較為吃緊,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能源、水與糧食,是國家發展的要素,然而一旦沒有水,不僅發電會受影響,糧食生產也會受到衝擊,政府應致力朝健全台灣水文環境的方向發展。

汪中和認為,生態保育應優先於開發,中央山脈若保育得宜,台灣就有最好的綠色水庫能夠留住水資源。

汪中和表示,節流比開源更容易做到,效果還更大,舉例而言,台灣農業用水占比高達七成,一年需用水一百二十億噸左右,若農業節水成效能夠提升到一成,就能省下十二億噸水量,是曾文水庫容量的二倍。

另外,台灣人平均一天用水超過二百五十公升,這是因為台灣水價太便宜,導致民眾沒有意識到水資源的珍貴,應該適度調漲水費,以價制量,若每人每天能減少用水五十公升,整體節水量將非常可觀。

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建水庫等開源代價太大,台灣沒有開源空間,只能朝節流規畫,隨經濟發展,農業用水比例應有所調整,以台灣的經濟水平,合理農業用水不應該占到七成,灌溉用水蒸發損失等,都有改善的空間;台灣水價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水資源被視為理所當然,水價應至少提高至政府開發水源的成本,才能促進節約用水,帶動相關商機。

若能把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一天能回收二百八十五萬噸水量,供一千萬人用水,不僅比蓋水庫便宜、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做出節水產業,還可以到全世界賺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