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於日前公布「明日閱讀日」的推廣成效,表示今年已邁入第三年,總計有六百六十七所學校響應,成果非凡,國教署並頒發優等獎給參與和成長最多學校的縣市。
國教署表示,「明日閱讀日」是以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為理念,讓老師以身作則帶領學生於特定時間安靜閱讀,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閱讀內容,藉此增加學生閱讀能力。
教育部推廣國中小閱讀已有多年,且舉辦各式活動來推廣,但在資訊3C時代,學生早已習慣於手機線上遊戲和影像瀏覽或訊息溝通,要學生把手機放下,拿起紙本書籍來閱讀,實難上加難。此次教育部企圖教師陪伴晨讀方式,來刺激學生在無壓力下多閱讀,目前所看到的是參與的學校數確有增加,但對學生本身,到底在晨讀之後,還有多少學生會在其他時間拿起書本主動閱讀,則有待進一步了解。
目前的「明日閱讀日」主要在增加學生固定閱讀時間,但在閱讀內容則由各校各班自行規畫設計,有的依閱讀內容設計不同的討論和展演,以延續閱讀後的成果;但也有些只是增加閱讀時間,並無後續設計,甚至還統一指定閱讀內容並要求學生寫心得報告,反而會增加學生閱讀壓力,減少其閱讀樂趣。
目前中學課堂時數已被排定排滿,除了原本語文相關課程外,並沒有多餘閱讀課,讓學生可以在學校中進行課外閱讀,其實學生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書籍,所以教育部才會推動「明日閱讀日」來增加學生閱讀時數。但問題是,短短的晨讀時間就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力嗎?這真的需要整體的思考與設計。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素養教育為主,同時也配合素養教育改變了考試命題模式,讓各科考試內容可以相互融合,考數學不再只是數學公式的理解,而是以情境為主,讓學生透過長長試題內容去解題,一大串的題目說明逼得學生必須先看懂題目才能夠解題。此種命題方式固然可以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用考試來帶領閱讀,的確也達到某種功效,但看不懂題目的還是看不懂,反而讓學生更心生畏懼,認為這些非國文科的科目也都變難了。
以考試引導教學是台灣在升學主義下的常態,新課綱考試模式有一定程度會去刺激學生多元閱讀學習,但相對地也會增加學生的閱讀壓力,是為考試而閱讀,而不是把閱讀當做生活的習慣或樂趣,若不是應付考試,他們同時也把書本放下,不再主動閱讀了。
「明日閱讀日」不是讓學生在一周之內多出一個小時的晨讀而已,更非只是教師陪伴學生同在教室中坐個幾十分鐘安靜閱讀而已,教育部也不應該只看各縣市推行此活動學校數做成效指標。
推動閱讀是希望學生能讀、多讀、喜歡讀,因此,應該針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去設計規畫其閱讀內容,換言之,「明日閱讀日」應該要從教師安靜伴讀進化為了解閱讀:知道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內容、閱讀困難和閱讀興趣,進而提供學生適當多元的圖書讀物,如此方有可能讓學生主動閱讀、樂於閱讀、享受閱讀,把閱讀視為終身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