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八位,每年新增三千八百人確診,在衛福部與馬祖連江縣政府支持下,台大醫院與台大公衛學院組成跨院團隊,歷經十四年長期介入與追蹤,將馬祖的胃癌發生率降低一半,證明只要及早篩檢、除菌,就能有效預防胃癌;衛福部目前已在本島高風險族群與偏鄉地區開始試辦,未來將考慮由健保署或國健署公務預算擴大支持高風險群「普篩」與「除菌」。
台大醫院與跨院團隊二十年前發願根除胃癌,在中央與地方合作下,深入馬祖社區、長期耕耘,根據馬祖成功經驗,也提出客製化策略,如二○一八年開始在偏鄉進行胃癌防治,提出「家戶篩檢法」,提升除菌效果,也避免交互感染;台大不僅提出胃癌防治解方,也訂立國際準則,因此榮登知名醫學期刊《Gut》雜誌六十周年十二月封面,為二十六條共識條文最重要的實證基礎。
幽門桿菌主因
馬祖實證指引
台大醫院長吳明賢表示,胃癌在全球癌症中,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高居第五及第三名;聯合國國際癌症研究署估計在未來三十年間,因爲人口數增加且結構老化,罹患胃癌的人數將持續增加,其中八成都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確診多在晚期,治療過程煎熬且成本高,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幽門桿菌已知是胃癌主因,然而,如何執行除菌政策來消滅胃癌,全世界仍缺乏「實證」的指引。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指出,馬祖過去為全台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地方,二○○四年推行「全面根除法」,幽門桿菌盛行率已由近七成降低至今約一成,馬祖胃癌發生率隨之下降五成三,死亡率也下降二成五;預期二○二五年可進一步下降胃癌發生率達六成八,死亡率降低三成九。
劉志銘說,台灣胃癌人數隨人口老化逐年上升,逾八成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若能在癌前病變發生前「除菌」,即可避免胃癌發生;胃癌治療後,除菌也能降低復發率,因此除菌計畫「愈早愈好」、「永不嫌遲」,以目前治療共識,民眾只要常感「上腹不適」,就會建議篩檢。
共杯共食傳染
計畫提供衛教
除菌計畫是否為社區帶來抗藥性?劉志銘表示,研究團隊已追蹤四年,台大選用的藥物組合,再次感染機率非常低,且多數人「一輩子只要除菌一次」,一次療程只會帶來短暫抗藥性,人體內的菌相最快在兩個月內就會恢復原本狀態,並不會增加代謝症候群或胃食道逆流復發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胃幽門螺旋桿菌大多透過不潔的食物和飲水、共杯共食所傳染,很多都是全家感染,在台灣西部地區的盛行率大約是三成,但在東部或偏遠地區高達近六成;所以除菌計畫重點,必須要關照同住者、家人的帶菌情況,也要提供良好飲食習慣的衛教。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台大已清楚建立建立了預防胃癌準則共識,在高風險區及高風險族群也看到顯著的成本效益;衛福部目前也正研議做醫療科技評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最具效益的政策,可望與現在「根除C型肝炎」一樣,投入夠更多資源、擴大規模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