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就讀大學與研究所時的迎新活動,多是師長講話及領學生手冊,大學母校東吳大學今年不再行禮如儀,首開先例贈送楓葉、炭、鐵釘、鑰匙、書、紙、棉花、針、線、袋子十項見面禮,代表師長的鼓勵與期許,這值得推廣。
台灣近年來廣設大學,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但這並不代表降低大學生的人格標準,雖然有很多人關心大學錄取率過高、分數過低,大學生量產,導致大學學力找不到工作,但沒有多少人關心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是否及格。
社會長期以來只關心大學生的專業、就業能力,「書中自有千鍾粟」的思想嚴重忽略人格教育,使得大學畢業生雖有高的社會地位,卻因不重視人格發展,而影響社會風氣。
日前某企業負責人遭檢察官起訴,檢察官特別聲明希望負責人畢業的國立EMBA,能開設「企業倫理」課程,而該校商學院教授知悉後,無奈地表示,要開設企業倫理課程不是難事,難的是課堂內容對有意企業犯罪的學生,只是照本宣科,起不了真正陶冶學生、導正人格的作用。
在當前的功利社會中,父母往往是以分數與志願檢驗孩子,而學校教育又因須迎合家長需求,使得人格教育受到壓抑,而社會大眾一直認為,只要進了大學自然懂得「大人之學」,而忽略人格需要長期薰陶培養。
筆者認為,外國教育是從小就進行人格培養,而台灣卻只在權貴高官犯罪後,檢討大學的「人格教育」,這是社會大眾長期偏差所導致,如今有大學重視人格教育,希望能對其他大學產生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