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各國封境抗疫。處此逆境,法國波爾多市持續推進「光之水池」數位藝術中心計畫,利用閒置潛水艇碼頭、水池、色澤暗沉的混凝土構建,覆被十五公尺高防水油布,搭配上百具放映機,投射彩色斑斕的藝術名畫;創造旅人行走其間時,體悟強烈反差戰爭與和平等對比意象。
波爾多位於法國西南部,是有名的葡萄酒鄉,近海又依傍河流;二戰時德國占領期間,與另四處建了五座潛艇基地,戰後停用。波爾多當局兩年前委託「法國博物館及展覽營運工作室」,改造原有軍事設施,運用現代數位光影技術,展示歐陸名家古畫、風景畫、人體畫等,也能舉辦音樂會和不同形式的展演。
法國因新冠疫情限遊、限聚、宵禁,被別國列為旅遊警示紅區;但從網路與媒體仍能看見波爾多舊軍事基地散發的金色光芒,令人心嚮往之。
台灣、澎湖、金門位於東、南海之交,是東亞、太平洋、印度洋關連海運的樞紐;從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就成西班牙、荷蘭、葡、英、法等國東進貿易的爭勝場域。陸地多軍事堡壘、砲台、軍營,環島海域更多中外沉船;近年來台灣民官學界分頭鑽研,水下考古發掘許多文物,可解祕先民經濟活動,並析辨國際強權官商盜合體的掠奪行徑,這些文資均可藉視覺敘事數位技術,轉型成觀光資源。
民間投入的力度、效度明顯突出,網路台灣海事博物館水下文化資產廳主持人姚開陽,依據兩岸、歐、日、美等國資料,溯源大航海時代,荷、英兩國先後以東印度公司之名,組織船隊東進營商的行徑。他以船為單位,考據造船廠船型、航路、所載貨物等,並用電腦繪圖,模擬戰爭與船難實況,有數位檔,也印刷出版,成熱衷海洋史精英的讀物。
荷商為壟斷商貿,不只保密航海日誌內容,還動員軍艦,並在商船上配置軍官、士兵,裝備槍砲,既擄掠他國商船,也登陸攻打村莊,屠殺當地原住民。荷蘭船團在金廈海域料羅灣、烏沙頭,先後與明朝、清朝水師、鄭芝龍艦隊交戰,被鄭芝龍火船圍攻敗走,留在海底的各方沉船逾五十艘,遺物多,成水下文資研究重點。類似東西交鋒的海陸戰役,在台南有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在澎湖、基隆有中法對戰,法將孤拔病死於澎湖;網路台灣海事博物館均有圖說,繪出處處沉船,呈現斑斑史跡。
學術界投入水下考古逾十年,清華大學臧振華教授找到八十艘沉船,其中二十艘的沉沒年代,從宋朝到二次大戰;他估計大航海時代至二戰結束,台灣海峽有逾五百艘沉船;掀開這些歷史文化藏寶箱後,已有六艘沉船被列為水下遺址。官方如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也有貢獻,完成了十七世紀大員港道與荷屬東印度公司沉船調查評估成果報告書。
民間識者早有呼籲,軍事遺址轉為觀光等和平用途,不能只靠懷舊情愫、探祕誘因,必須充實文史內涵,數位創新,強化視覺、聽覺效果,才有續航力。試想金門擎天廳、馬祖八八坑道、澎湖金龜頭砲台、台南安平古堡,若能取法波爾多潛艇基地之改造精神,天女散花式的旅遊補助亦可用於有質感的光影敘事,開創台灣樞紐新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