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者】
張克齊,堅守工筆精緻之格,其創作之勤,成就之高,持重穩實,為台閩畫風之推展著有貢獻。
【作者】
吳桃源,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中文教師。
【欣賞】
釋迦原產自熱帶美洲,學名「番荔枝」,四百多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因果皮凸起一粒粒球形,狀似釋迦牟尼佛頭飾物,故國人皆稱「釋迦」。
釋迦產季極短,一年中只有中秋節與春節前後才讓人驚鴻一瞥。成熟時,顆粒狀的表皮會轉成褐色或咖啡色,縫隙間的凹槽則呈乳黃色。由畫中姿態不一的釋迦,可看出其中一枚最熟的在兩隻綠繡眼大快朵頤下,幾乎去了一半,至於旁邊一隻正清洗羽毛的,似乎早已享受過了。而最遠處裹著一層淡淡白霜的兩枚釋迦,則在果粉保護下,暫時逃過一劫。畫家說,千萬別小看果粉,像葡萄、柿子的表皮上亦含有此霜,它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雖然近年來新品種的「鳳梨釋迦」,因肉多甜美頗受市場歡迎,且食用時亦免除了以手剝取的繁瑣,但獲得畫家認同的卻還是土生釋迦,因入畫時,最起碼還有明顯的佛頭顆粒可描繪。
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幅畫,一定憶起了掰開釋迦,品嘗一小瓣一小瓣果肉後,吐出細長黑子的愉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