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絲綢業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一九八○年的桑蠶繭收購量為一九五○年的七‧九倍,生絲產量為十‧四倍,綢緞產量為十四倍,生絲出口為五倍,綢緞出口為十一倍,內銷綢緞增長一百倍。同時生絲品質不斷提高,綢緞花色的品種不斷增多。絲綢廠中已經部分使用自動繅絲機、自動織機等設備,以及電子電腦控制技術。到二○○○年,中國絲綢已擁有了全球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生產能力,蠶絲、生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為百分之八十,年均出口約在三十億美元左右。
柞蠶的放養和利用是古代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早在西漢就有利用野蠶為繭繅絲織綢的記載。一九四九年以後,柞蠶的產量逐年增加,一九八○年比一九五○年增加七‧三倍,占世界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一九四九年之後才研製的引用桑蠶繭的機械繅絲技術,發展成水繅機繅絲法。
古代絲織技術的突出成就是改進織機。從戰國到秦漢時期,發明了用腳踏杆控制提花的織機,隨著織物花紋複雜,腳踏杆也隨之增多。這種織機在漢代(前二○六~二二年)以前已廣泛應用。當絲綢紋樣向大花紋多層發展,又逐步發展出一種更為複雜的織機,可織出飛禽走獸,人物花卉,並需兩人配合操做。南宋時期繪製的《耕織圖》,描繪了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提花機的圖像。十八世紀後半葉,歐洲人將
手工提花機改進為機械提花機,於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