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突然請辭,一般認為主因是閣員醜聞過多,及參議院改選失利。
筆者認為,這些因素只是外在的「責任問題」,閣員失言與私德只是安倍識人不明,國會改選失利只是日本人民對首相的「不信任投票」,真正原因是,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奠定脫離經濟困境,及執政黨改革成功形象,而將政權轉移安倍後,由於安倍對日本經濟過度樂觀,及將改革重心擺在「反恐」與國際關係,而在內政問題頻出紕漏後,更以政治生命押注在國家定位等政治議題,悖離人民以民生問題為優先的期待,導致支持度節節下降,終使政治生命畫下休止符。
所以安倍的辭職,實際上是因一意孤行無關民生經濟的政治議題操作,因而不得民心。
以日本政局對照台灣政局,筆者深感,日本人能,為何台灣人不能?日本人民可以讓失言、失德且顢頇的官員請辭,可以要求首相為悖離民意下台,但在執政黨自許「民主深化」的台灣,為何卻沒有官員為言行失當、政策失利而辭職?為何國家元首不問民生經濟,反操弄族群對立與國家認同問題,卻不受支持度與民意羈絆,仍安享權力、俸祿?為何解嚴二十年後,台灣仍處於「轉型尚未成功,正義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