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環保名號的油電混合車,最近成了歐美人士的新時尚。油電混合車同時擁有汽油引擎及電動馬達、電池,發動及低速時,由電池及馬達供應動力來源,高速運轉時則切換到汽油引擎,一公升汽油可跑三十五公里,而一般汽車僅十二到十五公里,油電車確有推廣必要。
但在台灣,油電混合車全是進口,至少一百多萬元,少有人買得起,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就說:「如果有錢,我也想買一輛。」
「有錢才能做環保」合理嗎?想要消費者為環保盡一分心力,車子理應賣便宜一點,但油電混合車的研發費用高,高成本當然轉嫁消費者,這是問題的關鍵。
環保署研擬對購買油電混合車的民眾,每輛補助五萬元,但買得起的人怎會在乎這點補貼?一般人怎會為了五萬元去買油電混合車?開油電混合車就稱為「環保人士」,實在滿諷刺的,騎腳踏車的窮人和開豪華轎車的有錢人,誰製造二氧化碳較多?
美、日等國基於環保需要,都有包括減免所得稅、汽車稅、現金等補助,及各項優惠措施。前任環保署長張祖恩在前年初就提出補貼進口油電混合車,當時計畫關稅減半,即少七萬元,貨物稅減半再少十萬元,環保署空污基金再補助八萬元左右,總共補助二十五萬,但關政司、賦稅署卻表示國家財源困難,要減稅得先開徵替代稅源,後來環保署決定降到只補助三到五萬元,最後仍不了了之。
關政司、賦稅署未必是「壞人」,環保署當時估計,每輛車補助三到五萬元,五年約補助一萬三千一百輛,預算需五億元,環保團體就批評,這樣做能只減少溫室氣體十一萬噸,僅占全台排放量的百分之零點零二至零點零三,而同樣單位成本,日本卻可減少全國百分之九溫室氣體。
務實來看,台灣若要推廣油電混合車,應該是在產業政策上獎勵國產化,給予汽車製造業者租稅優惠等,不必仰賴進口,售價自然可以「平民化」,而非補助進口車和有錢人。
南韓的汽車產業不但從落後變成超越台灣,現代汽車獲得政府大力支持,明年將試產油電混合車,後年開始量產,政府提供每輛車約一千四百萬韓圜(約新台幣四十九萬)的購車補助,不可不謂大手筆。
最後,多數國家的補助政策不限於油電車,包括所有低污染及替代燃料車輛,如電動車、生質柴油車、酒精汽油車、瓦斯車,只要夠環保都可領補助,台灣車輛最大污染源是機車,台灣有能力製造電動機車,要節能、環保應該補助機車族才是,環保署卻在五年就取消購買電動機車的補助,這豈是真正環保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