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方便的第一項是「具五緣」,內容指: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首先,介紹「持戒清淨」。可分四項說明:戒名、持戒、犯戒、懺淨。
(一)戒名:依《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說,戒的意義為: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戒、智者所讚戒。(無諸瑕隙,名為清淨戒。)
這十種戒的意義,是以性戒為根本。《大智度論》說:性戒者,是尸羅,即身三(殺生、偷盜、邪淫)、口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更加不飲酒,是清淨慧命所必須要預防意念之過失。又說二十善,是尸羅(戒也),不管佛出不出世,世間常有的行為,故名「舊戒」。不管佛出不出世,凡夫也修四禪八定,是名「舊定」。外道等六十二種邪見,是名「舊惡」。現今佛陀所教授的三歸五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是為客戒根本。
又有十種得戒情況:
1.如佛陀自己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在身,缽盂在手。」猶如出家五年的知法比丘,因善知法義,三業清淨,自然獲得具足戒。
2.如摩訶迦葉,自己發誓言:「世界所有成就羅漢者,我皆歸依。」因為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而且,經典也是我的老師,我隨教義修行,所以我是經典的弟子。這是認同本師而得戒。
3.如憍陳如,見到真諦理,證得初果,而得具足戒。
4.如波闍波提比丘尼,以發誓受持八敬法,而得具足戒。
5.如達磨提那比丘尼,身相端正,為賊所非難,佛為他開示而得戒。
6.如七歲須陀耶沙彌,與佛論議,他的智慧超過二十歲的人,佛允許他受戒。
7.如耶舍比丘等,由說「比丘!請到這兒來吧!」而得清淨具足戒。
8.如跋陀羅波楞伽,於佛前受三歸依戒,而具足戒法。
9.如在邊地(佛法不興盛的地方),可遵從五位律師教授,得具足戒。
10.在中國必須三師七證(十人),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註:白四羯磨:白,即告白之意;羯磨,意譯為業、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務,如授戒之作法,規定受具足戒時,三師中之羯磨師向僧眾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問僧眾贊成與否,稱為三羯磨,如無異議,則准予受戒為僧。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故稱白四羯磨,係最慎重之作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