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黃鶴樓前鸚鵡洲

●詩堂書法:古鏡未磨時如何?此去漢陽不遠。 古鏡磨後如何?黃鶴樓前鸚鵡洲。
雲居曉舜參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謁劉公居士家。士高行,為時所敬,意所與奪,莫不從之。師時年少,不知其飽參,頗易之。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開疏,如不契即請還山。」
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師曰:「黑似漆。」
士曰:「磨後如何?」
師曰:「照天照地。」
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拂袖入宅。
師← ←即還洞山,山問其故,師具言其事。
山曰:「你問我,我與你道。」
師理前問,山曰:「此去漢陽不遠。」
師進後語,山曰:「黃鶴樓前鸚鵡洲。」
師於言下大悟,機鋒不可觸。
(五燈會元)
雲居曉舜禪師甚年輕,未知劉公居士是位高人,答問之間只用平常話語,故只能敗興而還。
所謂「古鏡未磨時如何 ?」中的「古鏡」,是指佛性。佛性並無古今之別,且佛性本自清淨,磨或未磨都不曾影響它的清淨本體。
六祖慧能的《壇經》中有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般的世塵俗埃,只是暫時的遮障,是外緣所染,並非古鏡(佛性)本來所有。
雲居曉舜以為古鏡即一般的銅鏡,銅鏡日久不用當然黯黑如漆,要待磨過之後,方堪使用,可以照天照地,雲居曉舜禪師用了神秀的偈 :「心是菩提樹,身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將明鏡(佛性)和見性(佛性)的心對立起來,並且加以形相化(鏡子),故仍未徹悟;雲居即使以「照天照地」答話,仍吃閉門羹,慚愧地回到洞山禪師處。
洞山禪師聽後,自己代替曉舜回答了劉公居士的兩問。
一、「古鏡未磨時如何?」洞山答以「此去漢陽不遠。」意指古鏡磨與不磨,都與清淨的佛性相去不遠。(用崔顥〈黃鶴樓〉詩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譬喻。)
二、「磨後如何?」洞山答「黃鶴樓前鸚鵡洲。」意指登高望遠,黃鶴樓前的鸚鵡洲歷歷在目;喻佛性現前,無有蔽障。(用〈黃鶴樓〉詩中的「芳草萋萋鸚鵡洲」的譬喻。)
曉舜當下大悟,從此機鋒犀利,不可一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