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紀轉折的當兒,美國作曲家查爾斯.艾夫斯的出現,試圖打破歐洲的傳統,創造音樂的新天地。一八七四年艾夫斯出生於康乃狄格州的丹柏雷,父親是當地的樂隊隊長和教堂音樂家。小艾夫斯自幼就接觸音樂,身為啟蒙老師的父親,經常教導他必須以開放的胸懷接受一切新鮮的事物,加上本身強烈的探索和求知欲,帶領他進入音樂試驗的殿堂。
雖然在耶魯大學學習作曲,可是艾夫斯自認並不適應學院式的教育。基於對教授的尊敬,他仍完成了《第一絃樂四重奏》和《第一交響曲》等大型作品,順利畢業。
儘管熱愛創作,艾夫斯並沒有在畢業後成為全職音樂家,相反的,他創辦了很成功的保險事業,同時在業餘時間擔任教堂管風琴手,並且不斷地進行創作。一九○二至一九一七年間是他創作的頂峰,他從來不曾放棄研究不同方式的創作技巧。
在《收割季節》裡,他嘗試以多調性創作,同時運用不同的調子在同一部賦格式作品裡;在《宗教合唱‧詩篇54》裡,他採用的是全音階創作。
此外,他也嘗試了「音樂引用」的技術,引用著名的曲調片斷加上多層次變化,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後創作了幾部較為著名的作品,包括《新英格蘭的三處地方》、《第二鋼琴奏鳴曲‧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等,作品中明顯地表現了他自己的生活體驗。
他其中一部著名的作品,管弦樂曲《未作答的問題》,將樂隊分為三個獨立的樂器組合,各自擁有自己強烈的音樂個性。弦樂組平靜地演奏和絃作為背景,獨奏小號的加入,象徵著提問;接著長笛做出變換性的回答,層次、音響效果、節奏逐漸狂亂,最後對第七次的提問沒有答復,結束了這部以嶄新手法創作的作品。
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艾夫斯一直隨心所欲,盡情地為自己而創作,為創作而創作,堅持藝術創作者所追求的境界。透過音樂,艾夫斯展現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也蘊含了他對生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