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眼症是現代文明病,長時間使用3C產品、待在空調室裡的上班族,因眨眼次數少,容易眼睛乾澀,是常見的乾眼症高風險族群,而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眨眼時眼皮常不完全閉合、五十歲以上更年期、服用抗組織胺、精神或神經科藥物者等也是乾眼症好發一族。
【本報台北訊】乾眼症是現代文明病,長時間使用3C產品、待在空調室裡的上班族,因眨眼次數少,容易眼睛乾澀,是常見的乾眼症高風險族群,而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眨眼時眼皮常不完全閉合、五十歲以上更年期、服用抗組織胺、精神或神經科藥物者等也是乾眼症好發一族。
乾眼症是眼睛乾燥缺水、淚液不足或過度蒸發,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並引起發炎反應,最終造成眼表損害、眼睛不適及視力不穩定。外食飲食不均衡,易缺乏維他命A、C、E等護眼營養素,且外食多油膩,高脂攝取會干擾人體必須脂肪酸利用與代謝導致乾眼症。
若是缺乏淚液 易使結膜發炎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張朝凱指出,乾眼症分缺水、缺脂質或缺黏液三類型,未經儀器診斷難以確認缺乏哪一層,點錯人工淚液,反而可能使脂質層和黏液層更不足,症狀惡化;應及早接受治療,若療程無效,可盡快釐清眼睛乾澀是否與更嚴重的風溼免疫問題有關。
張朝凱推估,台灣乾眼症盛行率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年輕人好發原因多是過度使用3C產品,長者乾眼症則與退化有關;淚液除了可以滋潤雙眼,同時也具消炎功能,缺乏淚液易出現眼睛紅腫、發炎、視力模糊,若置之不理雖不至失明,但患者仍受慢性結膜及角膜炎所苦。
早晚熱敷舒緩 瞼板腺不阻塞
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杜培寧表示,傳統乾眼症檢查使用試紙進行淚液分泌試驗,只能檢查淚水分泌量是否不足,但乾眼症患者高達八成伴隨瞼板腺功能障礙,因此,傳統檢查容易低估乾眼症發生機率;若使用人工淚水或消炎藥水來緩解症狀,卻無法針對瞼板腺功能障礙達到根本治療目的。
若檢測出有瞼板腺功能障礙,杜培寧說,可採保守治療,早晚眼瞼熱敷,以軟化阻塞的瞼板腺,並配合眨眼訓練;藥物治療則可使用人工淚液、自體血清眼藥水、免疫調節眼藥水或搭配類固醇眼藥水,也可口服四環黴素衍生物。
預防乾眼症,應避免過度用眼,杜培寧建議,每用眼四十至五十分鐘,就要休息五至十分鐘,用眼時眨眼頻率一分鐘不得少於六次,並可於早晚用毛巾熱敷眼瞼各五至十分鐘,溫度建議攝氏四十至四十五度左右,可舒緩瞼板腺功能、減少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