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碧霞宮舉辦儀式,將鸞筆請出宮廟,送往德國。圖/中央社
【本報宜蘭訊】宜蘭蘭陽博物館三年前舉辦「台灣扶鸞特展」,讓德國學者朗宓榭(Michael Lackner)驚訝漢文化奧妙,經數次聯絡,宜蘭市碧霞宮出借扶鸞用的「鸞筆」,十九日以傳統儀式護筆「出宮」,遠赴德國日耳曼博物館,預計十二月二日展出,讓國際一窺台灣特別的扶鸞文化。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林正芳說,扶鸞在宋朝原是文人的遊戲,用來測試科舉考試的命題,清末傳至台灣後,演變成具有宗教色彩的儀式,信眾到鸞堂請示神明,再由鸞生執鸞筆,以詩詞文章傳達指示,稱為鸞文。扶鸞在宜蘭地區發揚光大,單是宜蘭就有二十多間廟宇設有鸞堂。
林正芳指出,Y字型的鸞筆以桃木、柳木打造而成,木材需挑向東生長的「向陽木」,並經傳統儀式開光,才能用在鸞堂上,向關公、呂洞賓、朱熹等神明請示疑問。不過。培育鸞生不易,需具備基礎國學知識,目前僅剩宜蘭市三清宮鸞堂持續運作。
具有八十年歷史的碧霞宮鸞筆,將現身德國紐倫堡的「歐亞卜數、數術與神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