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代敏
一天傍晚下班後,我帶著兒子到超市逛逛。正好到了梨子的產季,知道他喜歡吃,我就示意他去挑一顆放進籃裡。那時兒子還小,眼神裡是藏不住的欣喜,但一看到價錢,卻突然扭捏了起來,回頭和我說:「還是下次再買吧,家裡還有其他水果。」
聽到他這麼說,我心裡的感受真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欣喜於孩子的成長,開始會為家計擔憂,在這個物資充足的年代,還能有這樣儉省的生活態度,實在難能可貴;另一方面也感嘆自己一把年紀了,卻連買顆梨子都得讓孩子替我「量力而為」,實感羞愧。
我拍了拍他的頭,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發票遞給他,說:「上個月中了一張兩百塊的,本來就打算拿來當今天晚上的加菜金。菜都挑完了,你再去拿一顆梨子,剛好能當飯後水果。」
兒子聽完後,才總算放心地前去左挑右選,費了一番功夫後,選了顆最大的梨子放進籃裡。看到那梨子,本想和他說些什麼,最後還是作罷。
晚餐後,我從冰箱裡拿出梨子,熟練地按照家庭人數切成等量數份。端到客廳前,我先把自己的那份拿起來嘗了一口,果不其然,這顆大梨子空有水分,卻稀釋了它原有的甜味。
清洗碗盤時,我打趣地問兒子:「如何?大顆的梨子是不是沒有你想像中的甜?以後買梨子,記得別買太大顆的。」
他思考了一會兒,答道:「是沒有很甜,但大家都能吃得很過癮。少了點甜味也沒關係吧,太小顆就沒辦法讓全家人都分到了。」
細想,我們端在手中的那片梨子,未必是最甘甜可口的,可所謂「幸福」,不正是因為不會隨著「水分」稀釋而消逝無蹤,才顯得可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