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30 環保行動家:莎伊拉、拉克希米與瑪蒂爾德

楊慧莉 |2020.11.14
1971觀看次
字級
莎伊拉(左)、拉克希米(右)製作可吃餐具救地球。圖/網路
「EdiblePRO」可吃餐具製作過程。圖/網路

文/楊慧莉

塑膠製品,曾幾何時,成為生活利器,卻也成了汙染環境的夢魘。為了人類和萬物的永續生存和發展,環保行動勢在必行。事實上,已有許多人拿出具體行動,如印度的莎伊拉與拉克希米,以及比利時的瑪蒂爾德。她們正善用自己的專業和巧思為地球盡一分力量……

另起爐灶
莎伊拉與拉克希米  製作可吃餐具


想像你正享用一碗好吃的冰淇淋,吃完後不僅能大膽的舔食碗上的殘留物,不怕有人說不禮貌,而且連碗也能一起吃下肚;或是你在用湯匙喝湯,喝完後,還能順便把湯匙咬一咬,吃進肚裡,完全吃乾抹淨。這聽起來很棒,但有些不真實。

不過,這樣的情節已出現在現實生活裡。印度班加羅爾一家以品牌「EdiblePRO」打響名號的新創食業公司「Gajamukha Foods」專門生產友善生態、零浪費的可吃餐具。

IBM員工啟新頁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不環保的一次性使用餐具:湯匙、杯子、碗等塑膠製品。為了提供另一種選擇,「EdiblePRO」誕生了,其產品可口營養,即便不吃,丟棄後,只要一周時間即可生物分解,不像塑膠製品需將近五百年的分解時間。

品牌創始者是莎伊拉(Shaila Gurudutt)與拉克希米(Lakshmi Bheemachar)。她們依設計、口味、顏色和材質種類打造出八十多種品項。兩人曾在電腦公司IBM上班,但本著對環境保護的熱情,紛紛辭職,於二○一八年開創新事業。

「我們都很清楚一次性使用塑膠餐具會危害環境和水源。存在數百年的塑膠垃圾以數種方式影響人體健康。我是一個有生態意識的人,總想將友善生態的替代品引進食品業。『EdiblePRO』是我們用來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的方法。」莎伊拉說。拉克希米也以相同心情回應:「上了將近二十八年朝九晚五的班後,我想對社會有些不同的貢獻。我們都把環境資源看得太理所當然,早該是我們回饋的時候了。因此,我加入了莎伊拉的環保行動。」

產品百分百天然

草創初期,莎伊拉與拉克希米窘態畢露。由於無前例可援,她們花了將近一年研發,多虧尚有印度國防研究及發展組織(簡稱DRDO)給予指導和支持。從做出溼軟餐具到不易碎裂的餐具,莎伊拉不斷實驗,把自製麵粉和其他配料做了各種不同比例的調和,直到餐具樣品獲得一家位於班加羅爾、由印度食品安全和標準局(簡稱FSSAI)所認證的實驗室的認可,她們才正式註冊,掛牌開業。

「EdiblePRO」提供大範圍可食用的產品,產品的保存期為半年。莎伊拉與拉克希米的產品不添加色素或防腐劑,百分之百天然,顏色都是萃取自甜菜根、胡蘿蔔、菠菜等蔬果;基底則取自當地農夫所種植的小米、穀物、豆類、香料等農作物,因此用以盛放食物的可吃餐具本身不僅很美味,還富含纖維和蛋白質。

客戶有多種選擇

莎伊拉與拉克希米雇用了當地婦女,創造就業機會。受雇婦女嚴守產品的製作流程,絕不在配料和配方上任意摻雜。而這些可吃餐具雖可直接食用,不用烹煮,但都很堅固。比方說,浸泡在湯裡的湯匙一個半小時內都不會軟掉。而在各式各樣的產品中,巧克力湯匙老少咸宜,最受歡迎。最近,這家新創公司還專為兒童設計出泰迪熊造型及字母造型的巧克力湯匙。此外,她們也在「味道」上下功夫,盡可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採取客製化,可因應客戶對無麩質、顏色、糖分攝取、纖維等要求做產品上的調整。有些味道比較特別,如豆蔻、肉桂、辣椒、香草等。客戶可以就口味、形狀、顏色、大小加以選擇。」莎伊拉說。

產品價格從兩盧比到一百五十五盧比(印度一盧比約等於新台幣零點三八元)。兩位創始人覺得這價位是比塑膠餐具高了點,但絕對值回票價。「我們確保所有的成分都是真材實料、天然而有營養。如果價格反映品質,我們不信得降價求售。」拉克希米補充說。

環保信念不動搖

「EdiblePRO」的多數客戶是企業,包括餐廳、冰淇淋店和批發商。不過,她們也可因應婚禮、生日節慶等大型聚會提供客戶所需產品。

儘管產品有人青睞,也行銷至海外,莎伊拉與拉克希米並未因此「圓夢」。許多創業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往往是人們缺乏覺知,對產品無感。兩位創業家也面臨同樣問題。在印度,塑膠用品價格低廉,比水還便宜。要說服居民多花一點錢做環保,難度是有的。

莎伊拉與拉克希米將她們的環保產品打進印度市場時,對此是心知肚明的,但她們引領改變的熱忱不曾動搖。「慣性思惟無法一夕改變,但我們盡己所為的透過產品教育大眾,帶來影響。即便我們只是成功的協助了社會部分人士,或是激發一些餐飲業者改用友善生態的餐具,都已是很大的進步。」莎伊拉補充。她的最終目標是把產品送上飛船,確保太空不再被垃圾掩蓋。

印度每年生產九百萬噸的塑膠製品,塑膠餐具占了很大一部分,但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塑膠垃圾被回收,剩下的常常都進了掩埋場或流入海洋,嚴重破壞環境。如今有了「EdiblePRO」這樣的公司,以提供友善生態的替代物積極對抗塑膠製品的威脅,消費大眾終於可以有機會基於環保善意,改用更好的器皿,為地球的永續生命發展盡一分力量了。

回收再生
瑪蒂爾德升級塑膠  瓶蓋成時尚用品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有間購物網,提供各式兼具時尚與設計感的生活用品,從耳環、碗盤到燈具應有盡有;最特別的是,它們都是取自用過的塑膠瓶蓋。產品出自一間家庭式塑膠再生工廠,創始人是畢業於設計學校的瑪蒂爾德(Mathilde Rulens)。

路見垃圾尋解藥

兩年前,瑪蒂爾德在從事雕塑工作的父親皮爾(Pierre Rulens)協助下,一起在家鄉開了這間工廠,專門收集、回收塑膠瓶蓋,然後把它們重新製造,升級成生活用品。

瑪蒂爾德對回收塑膠製品的興趣起於她到國外旅行。當時,她留意到所徜徉的大自然出現了許多不該有的塑膠垃圾。「我看到人類大肆破壞,在全球各地製造許多汙染,我嚇壞了,也對這種情況深惡痛絕,於是開始閱讀生態、回收、零浪費方式的相關報導,發現很有趣。」

她表示,塑膠是一種耐用的材料,很堅固,歷久不壞;是汽油製的,會汙染。因此,不該用過一次就丟,而是要重複使用或回收。她認為大家應該對此有所認知。

塑膠垃圾問題讓瑪蒂爾德憂心,於是她徵詢父親的意見。父女倆幾經思索後,找到了讓回收垃圾重生的方式。他們決定收集用過的瓶蓋,回收後重製成時尚的生活用品。之所以選擇瓶蓋,是因為它體積小,容易儲存,且各種顏色都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食品級塑料,對人體無害。

再生流程與回應

瑪蒂爾德與當地店家合作,每周回收三十三到四十五磅的塑膠瓶蓋。拿到回收物後,她先依顏色和塑膠材質分類,將其分成「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跟「聚丙烯」三類。不同材質有其相應的熔融溫度,有的要用特殊機器,有的用烤箱即可。分類完畢,她會先清洗瓶蓋、晾乾,再用機器碾碎瓶蓋,進行熔融。

需要機器加熱的塑膠材質,會變成彩色線圈,接著「織成」燈罩、容器等,而用烤箱熔融的塑膠就用金屬鑄模碾壓成碗盤,或是剪裁加工製成耳環。

瑪蒂爾德的環保用品頗獲當地居民青睞。消費者茉莉爾(Muriel d'Odemont)說,「我喜歡回收的概念,可以不斷重複使用材料,這符合時代精神。我想,這個世代可以改變世界,也同時教導我們一種不同的消費方式。」

少用善用減損害

除了再生用品,工廠內的塑膠熔蝕機器則是由瑪蒂爾德的父親撿選廢棄物拼裝而成,充分做到廢物利用。

二十一世紀,過度生產和消費,造成環境汙染和氣候暖化。瑪蒂爾德認為,與其走上街頭抗爭氣候暖化對全球的影響,倒不如以工作和行動,做出更實際的貢獻。

不管是印度莎伊拉與拉克希米的從源頭減塑,或是比利時瑪蒂爾德的回收再利用,都凸顯塑膠製品的汙染問題。看來,唯有減少生產這類產品並珍惜現有資源,人類才能免於塑膠製品因濫用濫丟而危害地球的夢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