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恬
近半年來,我觀察到同事的小女兒在咬字及口條上有長足的進步,或許是在健康狀況改善、穩定就學後,與同儕的互動增加,自然讓她有更多機會練習說話。
我發現,她特別喜歡模仿生活中聽到、看到的各種標語,並以此向大人提問,因此,心裡偷偷為她起了個綽號叫「小鸚鵡」。她時不時冒出的一句話,常讓周圍的大人忍不住笑出聲來。
有天,同事坐在客廳休息,她的小女兒突然沒頭沒腦地對她說:「台灣人的眼睛。」同事自然是呆愣在原地,看到媽媽一臉茫然,「小鸚鵡」立刻接上一句:「媽媽,妳要說『X視』啊!」原來,她是在模仿外婆常看的電視台口號。
今夏同事家換冷氣,家中大人認真討論該買哪個牌子時,小女兒突然大喊:「銷售第一、省電第一!」讓同事忍不住驚呼:「這個妳也會?」還有一次同事帶女兒去大賣場購物,在滿滿的人潮中等待結帳時,小女兒突然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喊道:「請支援收銀!」同事笑著回應:「妳跑錯店了啦!」就連一旁排隊的民眾都捂著嘴偷笑。
很難想像去年此時,同事的小女兒還在為口齒不清的問題煩惱,當時外人幾乎聽不懂她的話,也導致她十分缺乏自信。其實,在那怯懦的模樣底下,小女孩非常樂於和他人互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而隨著表達能力改善,這個特質也隨之表露無遺。
在我看來,同事的小女兒好似一隻聰明的小鸚鵡,不只透過模仿來學習,口齒愈發伶俐,更能將所學內化成自身的養分。即使受到疾病影響,小小的身體也能隨著自己的步調慢慢成長為一個健談、充滿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