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cat」這個詞用來指那些不自己思考,只會學別人、抄襲別人的「討厭鬼」、「學人精」,不過過去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名詞讓貓咪蒙受了不白之冤,因為「模仿」是個高難度的行為,到目前為止,動物行為學家認為只有海豚、猩猩、殺人鯨、鸚鵡、狗等少數動物懂得模仿。圖/米各、《動物認知》
惠比壽的模仿實驗。主人把手掌放在紙箱上或是將臉頰貼在紙箱上,惠比壽都能馬上模仿。
文/施奇庭(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教授)
「Copycat」這個詞用來指那些不自己思考,只會學別人、抄襲別人的「討厭鬼」、「學人精」,不過過去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名詞讓貓咪蒙受了不白之冤,因為「模仿」是個高難度的行為,到目前為止,動物行為學家認為只有海豚、猩猩、殺人鯨、鸚鵡、狗等少數動物懂得模仿。確實有些學者的論點是「狗」比「貓」聰明,比如基於神經解剖學的研究,狗的5.3億個大腦皮質神經元,勝過貓的2.5億個。不過認為貓才是「王者」的貓奴們先別急著跳腳,腦細胞的數量不一定代表聰明的程度,而是在不同的領域上「術業有專攻」罷了。
請你跟我這樣做
最近貓咪扳回了一城,根據9月25日的「Science」網路報導,有一隻叫做「惠比壽」的日本貓咪,通過了模仿人類動作的行為測試。科學家要怎麼知道動物會不會模仿人類呢?他們採用的是一個叫做「Do as I Do Paradigm」的行為實驗(請你跟我這樣做,聽起來好像某種團康活動):首先實驗者對動物說「跟我這樣做!」然後做某一個動物正常狀況下不會做的動作(為了避免巧合),然後再對動物說「做!」,如果動物做對了,就給予食物作為獎勵。
經過幾回合的訓練之後,當動物看/聽到訓練師的指令:「跟我這樣做!」→(動作)→「做!」之後,如果會重複訓練師的動作的話,表示受試動物具有「模仿能力」。
富加扎(Claudia Fugazza)是匈牙利羅蘭大學的動物學家,進行的是狗的模仿行為研究,也是一位馴狗師,她的一位在日本開寵物店的馴狗師朋友檜垣史(Fumi Higaki)告訴她,店裡有一隻貓(惠比壽)學會了模仿能力,讓富加扎大為意外。她們於是對惠比壽進行了一連串16種測試,例如把手掌、或是臉頰壓在一個紙箱上面,而惠比壽正確模仿了其中13種動作,模仿正確率達到81%(p值= 0.012)*。
原是為了爭狗食
會發現惠比壽有這個能力也是個意外,因為牠超級愛吃,檜垣史在訓練狗的時候,惠比壽經常為了得到食物獎賞而搶著亂入,結果就把本來要給狗的訓練給學會了。這是第一個證明貓也具有模仿能力的報告,於9月5日發表於《動物認知》(Animal Cognition)期刊上。
當然由於動物行為實驗的解釋不像物理學實驗,一翻兩瞪眼。有些動物行為學家對此還是抱著保留的態度。在實驗的過程中,富加扎跟檜垣史也吃了不少苦頭,因為一開始非常不順利,後來才發現只要陌生人(富加扎)在場,實驗就無法進行,後來只能由檜垣史主人在場,富加扎必須在房間的另一端,離得遠遠的一起監督實驗的進行。
貓的行為研究很難進行,因為牠們只在飼主面前展現真正的能力,不過惠比壽的例子告訴我們,許多事情可能不是貓不會,而是傲嬌不肯做而已(這種態度實在非常符合貓的形象!),所以我們需要對貓進行更多的研究,找出牠們真正的能力。其他科學家建議針對這點對惠比壽進行更多的行為研究,並且看是否能由飼主以外的訓練者進行,可惜的是這點已經做不到了,惠比壽已經在去年6月因為腎臟疾病與世長辭了,阿彌陀佛。
本篇摘自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臉書,歡迎前往按讚分享!
*編註
p值為統計學上常見到的概念,一般情況實驗結果根據統整計算後,P值小於0.05通常就代表著有顯著性的差異。還沒修過統計學的同學們,可以把它(p值)想像成,這個研究結果「瞎貓碰上死耗子」,矇對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