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系裡任教,一般都是以「同事」或「同仁」來界定他們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做他自己的研究,上和他自己的專業有關的課,彼此之間主要是分工,學術上比較談不上合作。但在行政上,則可能因某些機制的運作,大家必須共同面對一些公領域的事務,有效管理,力量加乘;處理若有不當,人際關係則會緊張,力量一定會互相抵消。
從比較大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組合而成的,可說是在一個特定知識場域活動的學術社群,成員之間是否能夠以情義相交?個性與群性能否相契合?對於系之特色與未來的發展,能否經由良性互動而達成共識?按理來說,為了一個系的永續發展,這些問題都不能不思考,但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根本不是問題,因為他可能只有自己而沒有群體。
以我個人的體驗,中央大學中文系可以說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地方,但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說,一直都缺乏有力的整合,即便是過去曾通過「中國近代學術會議」的多年實踐,也未能在「近代學術」領域形成研究特色;在義理領域,如有組織性的運動策略,應該會有集體性的累積,現雖已發展成為儒學研究中心,但要成為重鎮,可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我們究竟有沒有必要從這樣的指標來檢視一個系,想必見仁見智,畢竟教學才是最重要,但是教學必須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在眾人的研究領域裡找交集,有計畫地去推動整合性的研究,營造學術情境,對學生的學習應有大助益,而即便是個人的研究成果,經由制度的設計,亦可能轉化成集體的榮耀,而這個制度運作的有效性,其實就是一種管理,或許系主任就應該扮演這種「經理人」的角色。
中大中文系師資的專業取向非常明顯,但我們得思考他們之所「專」的結合,是否足以支撐一個強大的中文系?亦足以應付最近幾年它所面臨的雙重挑戰?包括從傳統中國向現代台灣的傾斜,以及從理論與思想層面向實務應用層面的發展。
我們顯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漢學的廣博和深厚,絕對是個事實,但經世致用何嘗不是一種傳統,只不過因時勢移轉,使得「致用」的針對性有所改變而已。認清現實,觀念和方法的調整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二○○二年,我在中文系主任任上,曾以「涵養用敬」為名,編印了一本系內專任教師的論著集刊,當年十九位教師,到現在退休的已有五位,新進者略多於這個數目,整個群性因此就有了一些變化,譬如說戲曲研究人力的增強,以及可以歸到近代領域專業的教師略有增加,是否會有新的可能,我不知道,也許需要一種整合的機制形成,有效運作、發展成為實質的研究團隊,想來亦不無可能。
大學在變革中,中文系作為一種人文科系,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來自整個大學的市場化以及全台灣的去中國化,使得強調傳統文化的中文系也日漸萎縮,有可能振衰嗎?想來這是中文系師生當前的最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