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兒科醫師林鴻志說,近來許多幼童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家長以為是秋冬氣溫陡降,罹患感冒或流感,他發現,二歲以下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二成,由於該病對早產兒、慢性肺病及先天性心臟病幼童有致命危機,提醒家長切莫輕忽。
林鴻志建議,民眾應適度晒太陽,有助人體內固醇類物質轉化成維他命D,可減少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機率。
林鴻志說明,臨床上幼兒因感冒就診,除了會驗A型流感和B型流感以外,也會協助檢驗是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根據統計,近一個月來,二歲以下兒童感染此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許多家長起初以為小朋友罹患流感或感冒,其實卻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致病。
林鴻志指出,六周至二歲的寶寶症狀較明顯,出現脫水、喘鳴、呼吸急促或發燒等症狀,且容易造成嚴重的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甚至窒息、昏睡、煩躁不安、食欲不振等不典型症狀。重症高危險群包括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特別是上托嬰中心或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小於三十五周的早產兒、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和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氣喘的孩童。
此外,病毒主要是透過打噴嚏或咳嗽引起的呼吸道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如果身邊突然有人打噴嚏或咳嗽,該怎麼避免發生感染?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教授弗雷德里克.謝爾曼(Fredrick Sherman)建議,立即呼氣、噘起嘴唇,使呼氣時間更長,將頭完全移開,然後立刻遠離現場。
雖然這種方法不能絕對保護免受病毒的侵害,但如果咳嗽或打噴嚏的人傳染性正強,它可以減少感染的病毒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