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經證】離八風之患

星雲大師 |2020.10.25
4682觀看次
字級
本栖寺華藏寶殿。圖/道璞

文/星雲大師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境界,因為能煽動情緒,讓人心動盪不安,所以名之為「八風」。這首偈語讓我們了解「八風」的本質,進而體悟根本的對治良方。

一、利衰和毀譽

利,即利益,凡有利於我的順境,稱之為利。衰,即衰減,凡有損於我的逆境,稱之為衰。其實利與衰豈有一定?在順境中,我們往往得意忘形,以致於種下日後失敗的原因;在逆境中,我們反而容易覺察自己的疏失,從而謹慎應付,於是再度漸入佳境。《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第十七品中告示佛子的「十不求行」,點醒人們執著順境的迷惘:

1.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

2.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

3.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

4.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

5.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成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

6.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

7.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

8.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

9.見利不求霑分,利霑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

10.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如果我們能夠抱著一顆虛懷若谷的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無論利弊興衰都不會動搖我們的心志。

毀譽也是如此,毀,是在背後以惡言毀謗;譽,是在背後以善言讚譽。當聽說別人毀謗我們的時候,應當自省:是否自己做人處事有不圓滿的地方?果真有所不周之處,就必須自我改進,反之,心安理得,又何必斤斤計較?當聽說別人讚譽我們的時候,除了檢討自己是否實至名歸以外,更要心存感謝,繼續努力,苟能時時觀照自我,就不會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神情而心情浮動。

二、稱譏和苦樂

稱,即稱道,因推重其人,凡於眾中,必稱道其善者,名之為稱;譏,即譏誹,因惡其人,本無其事,妄為實有,對眾說明者,名之為譏。

世間上好壞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以偉人為例,了解他的人奉為神明,不了解他的人視為魔鬼。然而真理究竟不會久藏,因果也不會錯失好人,歷史上,多少人毀謗佛陀,但無損於佛陀的偉大;耶穌被猶大出賣了,釘在十字架上,更顯出他為人犧牲的精神;而一心想征服世界的亞歷山大壯志未酬身先死,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卻導致國家迅速敗亡。凡此無非說明了只要心中有崇高的理想,譏毀磨難正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反之,一味地向外攀緣名利,萬般榮耀也會成為失敗的催化劑。

苦與樂是總括上列境界的感受。遇到惡緣,身心受到逼迫,即是苦;遇到善緣,身心覺得歡悅,即是樂。無論苦也好,樂也好,都是自己的身、口、意業招感所致,所以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大喜過望。因果昭彰,一切操之於己,我們應該運用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境,把握現有的善緣,為世人創造更多的幸福。

三、斯皆非常法

總之,「諸行無常」,八風也不能自於其外。一般人害怕無常,其實,無常才能進步,無常才有希望,無常能使凡夫悟道成佛,無常能化干戈為玉帛。因此,什麼樣的境界來臨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能如如不動地接受事實,進而隨緣利生,隨行度眾,改變惡因,廣結善緣,則必能有一番光風霽月的天地。

四、無憂亦無喜

所以,為禍福而憂喜是沒有必要的,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古來的祖師大德由於將自己安住在慈心悲願、般若智慧之中直道而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終能成就經世濟民的豐功偉業,我們應該效法他們這種任運豁達的胸襟。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68.佛教叢書2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