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次震宇宙館外觀。圖/丹青
宇宙館內部一隅。圖/丹青
文/丹青
若在台北辛亥路過台大體育館,靠近台大醉月湖的校園圍牆邊往舊日的男生第十三宿舍望去,可見到昔日的宿舍樓房已改建成一座特殊造型的建築。此座立方體建築的中間,會隨著光線的變化,時而出現一個圓形陰影(見右圖),這是名建築師姚仁喜率領的大元建築工場所設計的「台大次震宇宙館」,充滿詩情畫意,卻又蘊含宇宙科學及中華文化天圓地方的哲學精神。
次震宇宙館為廣達電腦副董事長梁次震先生所捐建,他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在校時即對宇宙、天文的浩瀚無窮極有興趣,後來雖從事電腦、資訊業,仍於二○○七年捐資成立「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二○一二年再度捐建「次震宇宙館」,讓研究中心得以有良好場所,永續運作。
該館於二○一八年底完工,面積三千坪,包括地下兩層、地上八層。
姚仁喜建築團隊設計宇宙館的整體靈感來自「宇宙」一詞,以「宇」為上下四方,「宙 」為古往今來為發想。宇宙館為外方內圓的量體,內圓之實體是以管中窺天的理念,打造有如望遠鏡探索宇宙太空的模式。至於四方體的外牆,則透過眾多遮陽板的設計,以光線之變化,讓立方體呈現「隱含的球體」作為立面設計理念,打造懸浮的視覺效果,據說黃昏時觀看,最具效果。
內部建物的圓形概念,則採用羅馬萬神殿中的圓筒狀天井為設計理念,挑高三十八公尺,一樓室內空間有一個映月池,這是配合觀月中庭的設計,於屋頂做了一個「追月」的裝置,實現了設計團隊要將月光引入建築內的夢想。這樣的設計,為暗夜內的宇宙館注入了月光的詩意,也成為「宇宙」一詞最佳的詮釋,夜晚時,月亮會映照在此池中。
內部立面,以布滿圓孔的金屬沖孔板包覆,在藍光色彩下,營造宇宙天文的氛圍(見左圖)。牆上四周柱上,分別有四位中外物理天文學家的雕像,分別是張衡、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
至於環繞著中庭的二到八樓,則分別為研究室及工作人員休息室;另外,七樓的迴廊,有突出的長形觀景平台,可供俯視天井全景。地下室則有會議室及咖啡餐飲店等,亦有不少和宇宙有關的設計圖樣。
「台大次震宇宙館」不僅是台大校園,也是國內一座人文與科學意涵並具的建物,曾入圍世界建築節大賽(WAF)決選名單,值得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