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 飯甑

文/梁純綉 |2020.10.08
2199觀看次
字級
近午時分,在一處老宅中看到飯甑(圖),我和同行的母親不禁相視而笑,並且如遇見好友般,親切的撫摸它。 現代人煮飯用電鍋、電子鍋,以飯甑為煮飯工具已經少見,但只要是成長於農業時代的朋友(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提起飯甑,想必有很多回憶。圖/梁純綉

文與圖/梁純綉

近午時分,在一處老宅中看到飯甑,我和同行的母親不禁相視而笑,並且如遇見好友般,親切的撫摸它。

現代人煮飯用電鍋、電子鍋,以飯甑為煮飯工具已經少見,但只要是成長於農業時代的朋友(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提起飯甑,想必有很多回憶。

農村時代大多是大家庭,食指浩繁,或有婚喪喜慶及廟會的場合,食客眾多,即需動用飯甑。飯甑的外號就叫「飯桶」,難怪飯量大的人被稱為「飯桶」,可說名符其實。

飯甑一般呈現上大下小的桶狀,是用木條箍成,中間用竹篾編織的藤條捆住,兩側有耳便於端持,有蓋,底部鏤空,底盤讓蒸汽穿透。

飯甑通常使用杉木製成,杉木經過加熱,散發出縷縷清香,所以煮出來的米飯有香氣,再加上主中饋者(過去指負責家中飲食烹飪等事務的婦女)的技術,米粒分明柔軟,單吃就足以齒頰留香,也稱為「甑蒸飯」。

誠如母親所言,不是人人都會用甑煮飯,它需要技巧及經驗的累積,母親從小操勞農務,無論在娘家或夫家都要為一、二十人掌廚,她自然也是這方面的達人。

小時候我是跟屁蟲,喜歡挨在母親身邊,她做甑蒸飯的時候,我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她將洗好的米倒入滾水鍋中,見米粒稍軟,撈起飯粒,滴乾,再輕輕放入飯甑周邊、中間、底部,然後蓋上面帕(客語,毛巾之意),最後以猛火蒸之,這一連串的動作,總讓我覺得母親是魔術師,因為待蒸氣冒至甑蓋,沿甑蓋往下掉入鍋內,那表示飯全熟了,我就可品嘗又香又軟的甑蒸飯了。

如今少見用飯甑煮飯的人家,它的存在提醒大家,我們是吃米飯的民族,專家也說,多吃米飯,可以使血管保持柔軟彈性,幫助排泄,改善胃食道逆流等,好處多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