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微兒
每個禮拜,我跟媽媽都會固定到社區附近的一處跳蚤市場報到,集結的攤販們會販售各式各樣「哩哩扣扣」的二手衣物、鍋碗瓢盆、庫存貨物、家飾用品、包包皮夾等,我跟媽媽總是走走停停,逛得不亦樂乎。
我喜歡在其中挖掘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而我這個慢郎中精挑細選的同時,媽媽就「逮到機會」跟各個攤商們聊天哈拉。有時候,我已選定離手、準備買單時,媽媽的話匣子還停不下來,直到我向她使了使眼色,才意猶未盡地跟老闆揮手說掰掰。
原本,我跟媽媽逛跳蚤市場的取向不同,我負責「尋寶」、她負責「閒聊」,但是最近這幾次,我發現媽媽也加入了我的行列,開始「亂買」了起來。之所以會這麼形容,是因為獨居的媽媽向來力行簡單樸實的生活,除了日常必要用品之外,幾乎可說是「家無長物」,對於雜七雜八的東西向來興趣不大。
看著媽媽在各個攤位都光顧一點,隨便挑選了幾項東西,然後就很阿莎力地買下,總會讓我忍不住碎念她。因為有些賣家擺明了是刻意喊出高價,就等買家開口殺價,然後在「不撿便宜可惜了」的心態下出手購買。這是我經年累月的經驗,也是多次跟媽媽分享過的「老司機」心得,她不會不知道逛跳蚤市場的這個「必殺」原則。
但媽媽卻說:「都是可憐人哪,既然我比他們過得好一點,那就幫他們一點忙。對我們來說這些小錢不算什麼,但是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很有用了……」
原來,媽媽在遊走各個攤販、與他們閒話家常時,知道了他們背後的故事與生活的難處,心軟的媽媽決定每次都要「交關」一下,而且「雨露均霑」,到每一個她知悉屬於「艱苦人」的攤位買些東西。她說,不過是舉手之勞,盡自己一點點的心力來「鬥相共」。
原來,媽媽並不是因為「想要」或是「需要」,而是希望幫助需要的人。
或許,我也該效法媽媽,學習她「紓困振興」的購物哲學和佛心,不需要每個攤位都消費,但至少可以從助人的角度出發,如果對我而言只是不痛不癢的小錢,就別太過猶豫或是開口殺價了。這樣,還可以幫自己愛買、想買、亂買的「惡習」,找到解套的藉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