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夫妻很開心能一起吹奏口琴表演。圖/普範
圖/123RF
文/普範
老來可以用口琴自娛又能娛人,這在我的人生規畫中,可說是不曾想過的一件事。
我們夫妻倆從國中教職退休後,老爺重拾年少時吹口琴的嗜好。不久,就大張旗鼓,號召全家總動員當啦啦隊護航,興致勃勃地去考了一張「街頭藝人」證照;我則不甘示弱,去參加「老人音樂輔療師」研習,經過三十場機構的實習,取得由「活力大衛音樂輔療團隊」認證的「老人音樂輔療師」證照。
從此,他玩他的口琴,四處應邀表演,還到社區教學;我則遊走關懷據點、養護中心上課,還到彰基安寧病房當義工。兩人各自的退休生活開心、充實、自在,好不愜意。
十年後,我經歷一場病,手術出院後,醫生交代,回家後要用儀器交替練習「吹」與「吸」的動作,來增進肺活量。老爺看我練得無趣,隨口說了一句:「不如你來學吹口琴吧!」
咦!對耶,口琴不就是藉著吹與吸的動作,讓金屬簧片振動發聲的樂器嗎?我開始認真拜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練習,老爺丟給我一曲《河邊春夢》,反覆練習後,才知這首曲子有許多「呼與吸」的四連音。從此,我就用吹口琴來復健,不知不覺身體復原了,還吹出了興趣。之後,老爺常鼓勵學琴的人說:「口琴是口袋裡的鋼琴,方便攜帶,只要會呼與吸就會吹口琴。」
因為身體關係,在病房沒辦法承擔吃力的工作,我靈機一動跟老爺一起練雙口琴合奏,並邀約鋼琴蕭老師搭檔,我們一起在安寧病房當音樂義工。
從此,我們攜手把生活重心放在安寧病房的患者,與養護中心的住民身上。我常講:「老人照顧老人最懂老人!」我們年齡相近,共同的音樂回憶,就這樣一首首的國、台語老歌,總能喚起他們心靈深處的記憶。當樂音響起,馬上就很有反應地隨著節拍拍著雙手,跟著哼唱,或用腳打拍子,或努力睜開沉睡的雙眼……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最珍貴的回饋!曾有一位患者阿公,在音樂茶會上唱了好多首他喜歡的老歌,活動圓滿時跟我們說:「今天真開心,可以少吃兩顆藥了!」
這種利用懷舊音樂帶著患者回到從前的美好記憶,有時候會意外的蹦出一個美麗的生命故事。有個阿媽本來拒絕義工的邀約,不想參加音樂茶會,但當活動一開始,他聽到了口琴聲音,就吵著女兒推她出來大廳聽歌,聽著聽著就點了一首〈愛你入骨〉,後來才知道,她的先生在生前常吹口琴給她聽。
我家老爺趕緊湊近她的病床為她深情演奏,一首首她愛聽的老歌旋律,正流淌進入她深深的記憶裡,阿媽訴說著她與先生的情韻綿綿。這一瞬間,真是感人,也是一個很棒的懷舊輔療成功實證。
因著與老爺合奏的因緣,我們這些年來,同進同出一起當義工,一起找音樂,一起彩排,一起為共同的工作努力著,我發覺我們相處愈來愈和諧,興趣愈來愈一致,精神愈來愈充沛,身體愈來愈健康。回首這老後的日子,真該感謝口琴,讓我「老有所用」;更該感謝口琴讓我倆「琴韻綿綿」。
嘿!孩子們,不要操心,老爸老媽的日子過得正敞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