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鸚鵡是鳥中的異類,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飛行能力的鸚鵡。由於體長可達60公分,體重胖達4公斤,走路時舉步蹣跚,只能在地面活動,遭遇掠食者時,往往僵住不動,因此一度整個族群幾乎全部滅絕。圖/網路
文/木易
鴞鸚鵡是鳥中的異類,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飛行能力的鸚鵡。由於體長可達60公分,體重胖達4公斤,走路時舉步蹣跚,只能在地面活動,遭遇掠食者時,往往僵住不動,因此一度整個族群幾乎全部滅絕。
鴞鸚鵡擁有斑駁的綠色羽毛,讓其能在森林中完美偽裝,寬大的嘴喙,使牠有著滑稽的表情,像似貓頭鷹與大青蛙玩偶的混合體,若追溯其起源,則是活生生的一頁演化史。
活化石因笨重難飛行
根據化石紀錄,鴞鸚鵡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即移居紐西蘭,曾經廣泛分布於紐西蘭全境,成為當地3種最常見的鳥類之一。經過千萬年沒有哺乳類獵食者威脅下,鴞鸚鵡逐漸失去飛行能力。後來因人類登島活動,加上波里尼西亞及歐洲殖民者移入,引入貓、鼠及鼬等生物,吃掉大量無法飛行的鴞鸚鵡(幼鳥與蛋,更無法倖免),鴞鸚鵡的個體數目,大幅下降到瀕臨絕種的情況。
據百年來的紀錄顯示,長得像貓頭鷹的鴞鸚鵡,身形比起其牠鸚鵡,都來得更大隻,可說是全世界最「肥」的一種鸚鵡。儘管牠們的一舉一動,都相當討人喜歡,但隨著棲地遭到破壞、天敵入侵威脅,不會飛的鴞鸚鵡,被大量捕殺獵食,到1977年時,全球僅剩18隻鴞鸚鵡,可說已到絕種的邊緣。
海島重新隔絕掠食者
其實從1890年開始,紐西蘭政府便已展開鴞鸚鵡保育措施,可惜未見成效,族群雖存活,數量卻不增反減。直到1980年,紐西蘭全面實施「鴞鸚鵡復育計畫」,將僅剩的成鳥,陸續轉移到茂伊島、喬基島、科德菲什島及安克島等4座無掠食動物的離島。2005年,更在紐西蘭南面峽灣區的雷索盧申島、塞克勒特里島等兩個島嶼上設置保護區,嚴密監管保護鴞鸚鵡。
經過將近半世紀的努力,海島復育行動終於顯現成果。1997年,紐西蘭鴞鸚鵡總數量還剩51隻;2009年3月,族群總量突破了100隻;2018年4月,鴞鸚鵡總量再提升至149隻;2019年,光是孵化出的幼鳥數量,便達76隻,可說是成果十分豐碩。
復育過程歷經挑戰多
事實上,保護和復育鴞鸚鵡,是件相當艱鉅的工作。因為鴞鸚鵡通常只會選擇在陸均松樹長出毬果的時候,才會進行交配繁殖。換句話說,平均每2年到4年,才會進行一次繁殖。而即使鴞鸚鵡經過交配,可能因近親交配緣故,也只有低於50%的蛋會受精。例如在2016年,鴞鸚鵡共產下122枚蛋,但只孵育出37隻幼鳥,存活到羽翼豐滿階段。
為了更積極挽救鴞鸚鵡的命運,近年來,紐西蘭政府為每隻鴞鸚鵡都取了一個名字,並在牠們身上綁上追蹤裝置,同時,在鴞鸚鵡的鳥巢內,安裝遠端監視設備,再透過高科技設備,觀察巢內雛鳥的生長情況。在政府及民間齊心努力下,復育成果相當成功,平均每50隻育齡的成年母鳥中,就有49隻順利生蛋,總計孵化出76隻雛鳥。
毛利人心中不老傳說
鴞鸚鵡為夜行性動物,全身布滿黃綠色的細點,在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心中,鴞鸚鵡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也經常出現在不同的傳說及民間傳奇故事中。
雄性鴞鸚鵡成長後,體重2~4公斤,有一對相對短的翅膀,並缺少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因其翅膀不足以助其飛行,只能作為一般平衡,或在樹上往下跳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因此鴞鸚鵡不像其他鳥類,必須保持輕盈的身體,反而會在體內儲存大量脂肪,使牠們的體重冠絕同類。
擁有鴞形目獨有面盤
草食性的鴞鸚鵡,表面的羽毛有多種色彩,除微黃如苔蘚般的綠色主色外,羽毛上還有黑至深棕色的條紋,這種保護色,使牠們能在天然植被下,隱藏並保護自己。鴞鸚鵡的臉上,並有鴞形目動物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還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嘴喙,短腿大腳掌,尾羽也較其牠鳥類短得多。
或許為族群繁衍需求,鴞鸚鵡是唯一實行一夫多妻制的鸚鵡。雌性鴞鸚鵡在孵蛋期間,每晚會在1公里範圍內尋覓食物,雄性則在10月到翌年1月的求偶季節,走到最遠5公里內求偶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