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 秋風起菱角香

文/老農 |2020.09.24
1745觀看次
字級
採收後的生鮮菱角。圖/老農
採菱人置身碧波之間採收菱角。圖/老農

文/老農

中國人食用菱角,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由於菱角肉厚味美,古時人們多用它代替糧食。遠在周朝時,菱角就是祭祀典禮上的重要食品。宋代博學家蘇頌的《開寶本草》謂:「江淮及山東人暴其實以為米,代糧。」明代李時珍也曾說:「嫩時剝食甘美,老則蒸煮食之,野人曝乾,剁米為飯為粥,為糕為果,皆可度荒歉。」如此美果佳蔬,能登大雅之堂。

菱角在中醫典籍中,稱之為「芰實」,因其味嘗起來與栗子類似,也稱「水栗子」,而因成熟時呈暗紅色或黑色,也稱「烏菱」或「紅菱」。清代開始加工成「風菱」,因耐久存且味美,曾被列為朝廷貢品。此外,晚清廣式和鄂式滿漢全席三十二味碟中,均有以菱角作為水果。

菱角的栽培歷史,據載有兩千餘年,台灣在日據時代自大陸引入栽培。菱角的型態有很多種,除台灣常見的兩菱角外,還有三菱角、四菱角、沙角菱、圓角菱、餛飩菱等。不同的菱角,味道不盡相同,各有各的風味。嫩菱皮脆肉嫩,質鮮爽口;稍老一點的,帶有淡淡奶香;再更老的,肉質雪白如玉,適宜煮熟吃,粉而不膩,甘甜味美。

很多人喜食紅菱,不僅因為紅菱外形美觀,色彩鮮豔,入口爽脆香甜,也藉助紅菱寄託美好的祝願,因為「菱」音同「靈」,寓意「靈巧聰明」。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縣,被賦予新的含義,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正值紅菱成熟之際,會被當地人當做七夕乞巧祭品。由於其果肉形狀像顆心,故而認為象徵情人之間的心心相印。當菱角剝去外殼後,就像一顆顆的「心」。

台灣栽種菱角的地方,大致從雲林西螺大橋以南,包括嘉義民雄、新港,往南延伸至高雄市蓮池潭周邊、大寮區拷潭、仁武區八卦寮,以及屏東縣林邊鄉,東部台東池上地區,都有零星栽培,又以位處台南市中心,舊稱「官佃」的官田區,種植面積及產量居全台之冠,不僅栽培最早,歷史最悠久,栽培面積也最廣,主要分布於官田、東庄、西庄、湖山等一帶村落,現已成立栽培專業區。每年到了秋高氣爽時節,便進入盛產期,在官田區處處可見農民忙著採收菱角的景觀。

菱角為官田區重要農業特產,菱角田、採菱船、洗菱畫面和陣陣菱角香,已成為官田區的特色,因而贏得「菱角的故鄉」美譽。現今有人一提到菱角,都會想到「官田」,菱角幾乎已和官田畫上等號。

提到採收菱角,難免讓人想到「划著船兒採紅菱」的歌謠,是幅詩情畫意的畫面,事實上,採收菱角不算輕鬆的工作,尤其是整日在大太陽下,又蹲坐在長約二點五公尺的菱角船上,難怪採菱人見不到年輕的窈窕少女,而是媽媽級、阿嬤級的「採菱歐巴桑」。

目前的菱角田,多為水稻田輪作,水深不盈尺,小船兒已不管用,倒是大臉盆(箍桶),將它套在大卡車輪子內胎中,以增加浮力,可說是現代菱角船。另一種採收菱角的方式,是由採菱人穿著密不通風的「青蛙裝」,手推漂浮的大型澡盆,走在菱角田裡,逐株翻動菱角植株採收。

當您開車沿著台一線公路,進入官田區路段行駛時,沿路兩旁即可以看見菱田,和許多撐起大陽傘兜售菱角的小攤販,售賣熱騰騰的蒸氣水煮菱角,形成特殊的公路景象。

何妨安排個假期,到鄉下欣賞那一片舖陳綠油油菱葉田的美景。走近菱塘,時可見到採菱人置身碧波之間採收菱角。晚風殘陽翱翔於天際,那股悠然恬靜,就像潛沒於水中的菱兒,吟賦安詳的歌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