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技專院校學生英文程度,教育部公布改善計畫,將學會八首英文歌、講八則英文笑話當畢業門檻,各界譁然在所難免,但除了這種急就章的辦法,恐怕很難找得到更為務實的教學、考核方式。
由此可看出,官員與教學市場已脫節的窘境,更可看出台灣教育已到了只求效果不管過程,所以與其痛批教育部官員,還不如想想,以目前國人的英文程度與學習效果,還有比教育部官員計畫更好的提升方式嗎?
目前台灣的英文教育,是以各種測驗卷作為衡量學習的方式,結果就是精於書面作答,雖然托福成績優異,可是面對老外就支支吾吾,甚至留學還要進入語言學校重新學起,試問重視多益等成績能超越多少國家,有用嗎?英文是用來溝通的工具,不是擺在成績單上供人檢視成效的。
教育部的改善計畫頗有創意,但也顯示官員能力到這裡為止,畢竟,學習英語是要有環境,必須天天使用,否則再怎麼背誦與測驗,還是出不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