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戴耳機追劇 當心娛樂性聽損

陳玲芳 |2020.09.17
1713觀看次
字級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宅經濟」升溫,標榜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聽音樂等影音使用量也飆高。華科慈善基金會昨公布「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發現有六成民眾慣於通勤時「調高耳機音量」,不但超時用耳者逾四成,且有近三成民眾甚至戴耳機睡著,讓耳朵無法得到休息。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宅經濟」升溫,標榜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聽音樂等影音使用量也飆高。華科慈善基金會昨公布「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發現有六成民眾慣於通勤時「調高耳機音量」,不但超時用耳者逾四成,且有近三成民眾甚至戴耳機睡著,讓耳朵無法得到休息。耳鼻喉科醫師提醒,長期「操耳」使用,小心「娛樂性聽損」上身。

WHO世界衛生組織近年公布,全球超過半數年輕人,耳機使用習慣不安全,推估高達十一億年輕人「聽損」風險提升。為了解台灣潛在「娛樂性聽損」的風險,華科慈善基金會在網路上進行「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問卷,共回收一千二百零二份、參與者平均為二十九歲。華科慈善基金會聽力中心主任黃詠耀,分析問卷結果指出,高達九成二答題者有使用耳機習慣,最常用來聽音樂、追劇、打遊戲等。

超時用耳

聽力傷害不可逆

調查發現,逾六成使用者,會在噪音環境下聆聽耳機,如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而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刻意調高耳機音量,以免聽不清楚。調查顯示,每次使用耳機時間超過一小時以上者約有四成四,意即每三人至少有一人是「超時用耳」。

經實測發現,大眾運輸平均音量約七十五至八十五分貝,一般人在八十分貝環境下為了要聽得清楚,聆聽耳機時音量往往會調升到八十五至九十分貝,因此本來是嫌交通工具聲音太吵,但這樣的舉動,反而讓自己置身於更大的噪音環境之下。

電競選手出身、遊戲公司Garena台灣創始者之一的林辰昨日表示,自己在創立公司時生活習慣不好,除了長期睡眠不足,也常常暴露於音量大的娛樂場所,直到「連聚精會神,都聽不清楚」時就醫,醫師告訴他「傷害已不可逆!」他只好開始佩戴雙耳助聽器。

開業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張益豪表示,娛樂性聽損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主要源自高工時、長期接觸噪音且沒有休息,比如長時間在KTV、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工作,或本身從事音樂產業人員等;一般人則可歸因使用行為超標,例如許多人騎腳踏車、上健身房、打電動等,都習慣長期佩戴耳機。

遵守六六原則

非必要不用耳機

張益豪表示,聽損患者初期會有耳鳴現象,影響睡眠品質、情緒焦慮,反覆惡性循環下,工作效率與家庭氣氛會每下愈況。最佳預防方式,除遵循「聽力六六原則」(耳機音量小於百分之六十、聆聽時間小於六十分鐘),也要定期檢查聽力,建議比照對視力、牙齒保健,每二至三年檢查一次,尤其是耳機使用頻繁者,更要定期追蹤聽力。

衛福部雙和醫院耳鼻喉科專任主治醫師賴盈達說,以耳鼻喉科醫師立場,並不建議使用耳機。

因為耳機會將聲波經由耳膜,傳遞到耳朵的聽力神經,而聲波會直接影響耳朵;「因為內耳的毛細胞非常脆弱,音波能量太強,就可能使毛細胞受傷。」長久刺激下,聽力容易出現退化。

根據市面上耳機款式,全罩式耳機對耳朵相對溫和,比較不會直接傳遞到耳內;而塞入式耳機,對耳朵危害最大。他強調,無論是哪種款式的耳機,只要「使用時間過久、音量過大,都會傷害聽力」。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非必要」最好不要使用耳機,如果無可避免,音量應適中,且每隔二十分鐘,就要將耳機拿下來休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