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八角樓 鑿井睦鄰傳美談

江俊亮 |2020.09.17
3013觀看次
字級
八角樓前的「龍井」。圖/記者江俊亮
鹽水八角樓曾入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圖/記者江俊亮
一九四一年葉秋源醫師結婚時的八角樓。 圖/記者江俊亮翻攝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以蜂炮聞名的台南鹽水,有一棟一百七十餘年歷史的「八角樓」,是清代富商葉開鴻興建,宅前原有二口古井,其中一口供自家飲用,另一口供街坊鄰居汲取,如今僅存「龍井」,為當年的純樸民風、敦親睦鄰留下了見證。

鹽水是台灣最古老的城鎮之一,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有漢人移居,由於當地港灣的地形,狀似新月,因此有「月津」、「月港」的雅稱,昔日與安平、鹿港並列為南台灣水路要地,曾有「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的俗諺。

清代時,鹽水貿易興盛,造就不少富戶,當地有一句俗話「九萬二十七千」,就是形容早年有九戶人家的財產達萬元以上,二十七戶人家有千元以上身價。其中,「八角樓」建造者葉開鴻,就是經營糖業生意致富的萬元戶。

根據史料記載,葉開鴻經營的「葉連成」商號,因月津港航運之便,將台灣蔗糖銷往大陸,再將中國大陸產製的絲綢布匹運回販售。由於絲綢較輕,因此返航時,會加運福杉、磚瓦、石條等貨物「壓船底」,而這些「壓艙貨」就成為興建「八角樓」的最佳建材。

茄苳入石柳

匠師手法堪稱經典

「八角樓」屋脊多達十三條,因屋頂分執八角而得名,建造師傅都是來自唐山的名匠,自清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起造,前後共耗費十年才完工;整棟建築由十二支大福杉支撐,匠師以「茄苳入石柳」手法雕刻窗櫺,是台灣閣樓宅第的經典之作。

葉家大宅為三進二落建築,「八角樓」原為葉家大宅的第三進。第一進於日本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改建為日式街屋,後來在一九四五年的太平洋戰爭中遭美軍炸毀,留下斷垣殘壁如今還在,由葉家後代翻修為冰店。

葉家大宅的第二進是花廳,日治初期,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曾在此下榻。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日本政府計畫將八角樓改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館」,並拆除第二進,改為庭園,同時豎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如今石碑還在。第二進被拆除的建材,由當地醫師翁鐘五以一千八百元買下,建材以牛車運至現今的文武街,建成翁家大宅。

第三進就是「八角樓」。在八角樓興建之初,先鑿了兩口井,左側「龍井」供家族飲用、右側「虎井」供街坊鄰居自由汲取,但「虎井」後來因闢路而湮沒,如今僅存「龍井」。葉家先祖宅心仁厚、澤及鄉里,至今仍傳為美談。

天然紀念物

史蹟保存風華如昔

八角樓廳堂牆壁上,掛有葉開鴻的長子葉瑞西畫像,葉瑞西是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秀才,與地方仕紳楊式金、翁煌南合稱「月津三名士」。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葉瑞西授內閣中書銜,賞戴六品花翎。鹽水已故名醫葉秋源為其曾孫。

日治時代,八角樓就被日本政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為史蹟;台灣光復後,曾入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第七名)、台南縣歷史建築十景,室內有不少懷舊老照片,可以看出這棟建築的今昔,以及與這棟建築有關的人文史料。

其中一張黑白相片「鹽水第五保奉祝『御大典』活動」,是日本大正天皇於一九一五年在京都紫宸殿舉行登基大典,台灣鹽水第五保(今中境里)同步舉行慶賀活動,各種扮相的藝閣在街上遊行的畫面,從歷史影像中,可以見到葉家大宅第一進局部,感受大宅昔日的繁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