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六二年 ~ 一七九五年,清朝皇室逐漸完善了冠服制度,繼承了元明以來的織金和彩織技術,宮用衣物,精心設計和織造,是中國手工彩織提花技藝和刺繡技藝成就的高峰。在以後的一段時期,高級絲綢在工藝技巧和藝術格調方面,有每下愈況的趨勢。
至清朝末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革新派政治家主張興辦洋務運動,西方的蒸汽繅絲機和提花機傳入中國,西方注重實用功能的服飾文化,對中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服裝逐漸發生影響,此時在生產比重上已占絕對優勢的民營絲綢業,在產品品種、紋樣花色,以及規程和設計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勝利,結束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國絲綢完全轉向市場,為人民生活服務。絲綢從生產方式到產品設計,都大步向現代化邁進。
鴉片戰爭(一八四八年)以後,直到一九四九年,是絲綢生產的衰落時期。僅日軍侵華戰爭中,便毀桑十三萬多公頃,絲綢廠半數毀於戰火,絲綢業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
一九二九年是上海繅絲廠的全盛期,曾達到一百六十家,但到一九四九年僅存兩家。上海和杭州一些小絲織廠和機坊,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機台正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