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居官者多有透過子女來瞭解社會民情,作為施政之參考,並藉以教導子女處事之道,明代進士楊溥即是一例。
楊溥,字弘濟,明代石首(今湖北省)人,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曾修永樂,掌弘文閣,為「仁宣之治」三朝元老,與楊士奇、楊榮,並稱「三楊」,因居地、郡望,在三楊中時稱「南楊」,為官十分清廉正直,當時人們稱「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
楊溥之清廉正直,表現於其廣開言路,甚以子女為其手、眼。某日,兒子從家鄉前來省親,楊溥便探詢途經各州縣官吏良窳:「來京路上,何官為賢能?」
兒子想了想:「一路上宿州住縣,處處殷情,美饌佳餚、毫不馬虎。倒有江陵縣令,應予以撤換才是。」
楊溥聞此,心中一驚問:「何以見得?」
兒子高聲答道:「此縣令明知我是您兒子,仍草率接待,住、食一般家常,還進不接,走不送。」
楊溥再問:「此人可是天台范理?」
兒答:「正是!」原本以為父親會撤掉范理的官職,萬萬沒料到,范理不但沒丟官,反被薦升為德安知府。
楊溥知道兒子有疑,便藉機施教:「天台范理,為官清廉,任上克勤克儉,為百姓盡心盡力。明知你是高官子弟,仍不阿權貴,投機鑽營,這是高貴品格!你卻不以國事為重,玩樂吃喝成性,若依你之好惡任卸官吏,豈不誤了國家大事,失眾人心。日後,當謹言慎行,善分好壞,再有不實之言,必嚴懲不怠。」
楊溥的一番話震醒了兒子。他體悟到父親雖是考察部屬,也是在考核自己,自此,敬謹學習,不敢輕言。而楊溥的知人善任、機會教育,自是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