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43 物理學家 巴拉巴西:成功無年限 堅持是關鍵

楊慧莉 |2020.08.29
2174觀看次
字級
物理學家的巴拉巴西,以自己的另一項專長「網絡科學研究」探討「成功」的祕訣,其結果讓人眼睛一亮。圖╱取自網路

文╱楊慧莉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若未在30歲前對科學做出偉大貢獻,未來也不可能了。這句話對有抱負卻已過而立之年的科學家來說頗具殺傷力。究竟,年齡是否為成功的絆腳石?與愛因斯坦同名(都叫阿爾伯特)、也同是物理學家的巴拉巴西,以自己的另一項專長「網絡科學研究」探討了「成功」的祕訣,其結果讓人眼睛一亮……

生命軌跡
物理學家到網絡科學家


阿爾伯特.巴拉巴西 (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1967- ) 在希奧塞古(Nicolae Ceauşescu)統治羅馬尼亞期間,成長於一個匈牙利裔家庭,父親是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母親是劇場導演兼文學老師。知識人的家世背景,不僅讓巴拉巴西在耳濡目染下走上學術路線,且很早就愛上寫作,甚至念大學時就靠採訪寫作投搞出刊,賺取部分生活費。

提起自己學習的過程,巴拉巴西表示,自己的英文一直都很菜,因為他懶得學,想說又不會出國,直到念大學時才急起直追,因為不懂英文,他就無法讀懂那些用英文寫的學術報告。

都市網絡給靈感

一九八九年夏天,希奧塞古政權遭推翻前數個月,巴拉巴西先是與父親從羅馬尼亞移民到布達佩斯,兩年後在匈牙利第一學府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拿到物理學的碩士學位,接著前往美國深造,於一九九四年獲頒波士頓大學物理學的博士學位。

後來,巴拉巴西一邊做博士後研究,一邊到電腦公司IBM位於紐約州約克城高地的研究部門上班。走在紐約市,他留意到維持都市運作的複雜網絡,從電纜、水管到當時正迅速發展的網際網絡。期間,他在閱讀一本關於電腦科學的書,裡頭談到各種網絡世界的挑戰,其中如何找到網絡捷徑的問題,讓他大感興趣,進而一頭栽進網絡世界。當時,他二十八歲。幾年後,他出版了一些關鍵性的研究報告,詳述了「無尺度網絡」(scale-free networks)的發現,最後讓一個今天稱為「網絡科學」的新興學科誕生。期間,他在美國諾特丹大學物理系擔任助理教授。

網絡科學進階版

二○○七年,巴拉巴西加入了東北大學物理系,創辦了複雜網絡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mplex Network Research,簡稱CCNR),主要負責三大領域的探究,出版了兩百份研究報告。三大領域分屬不同時期的研究,在鑽研網絡科學後,他的興趣轉向人體網絡,想了解基因、蛋白質和人體代謝之間的關係,而這些又如何與疾病產生關聯。此興趣引發醫學上很大的突破,促使醫學人士開始從這個角度治療病患並研發新的治療方法,包括哈佛網絡醫學部門的三百多名研究者都投入其中。

幾年後,巴拉巴西的網絡科學從人體內部的疾病研究,進階到人體外在環境的成功研究。當時,他的工作團隊想著,「個人成敗其實是由所屬的人際網絡所決定,這個網絡可以是助力,也是阻力。」他很好奇,人類是否可以運用這個概念和大數據,歸納出成功「公式」。

舉例而言,巴拉巴西的研究團隊做出一個畫廊相互連結的網絡地圖,想要知道某個藝術家是否會成功,只要出示這名藝術家的頭五次展出,團隊就能精準預知藝術家未來是否能功成名就。

表現不代表成功

之所以把成功當成一門科學在研究,巴拉巴西表示,「一如多數人,進入職場時,我以為成功就是表現,也就是如果表現得好,就會成功。」不過,漸漸的,他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有許多研究顯示,你投錯胎,就沒得玩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有數學天分,但若沒碰到好的數學老師,給予啟發,恐怕也不成。

透過研究,巴拉巴西發現成功本身是涉及很多面向的網絡,表現只是其中一個面向,而表現與成功的差別在於,「表現是你所做的事,如你跑得多快、創作出哪種畫、出版了哪些學術論文;成功則是關於社群如何看待你的表現。」

換句話說,根據巴拉巴西對表現與成功的定義,「表現關乎你個人,成功是關於群體,個人表現要通過群體所提供的檢視標準,才能因受認可而獲致成功。」

出書發表成功經

此外,巴拉巴西團隊也發現,表現有其限制,成功卻無可限量。比方說,運動場上的冠軍短跑健將只比亞軍快了那麼一點點,靠著精密的計時碼表,勝負立判。但離開運動競技場,職場上的表現就無法靠計時碼表衡量了。對此,巴拉巴西舉自己的出版經驗為例。

二○○九年,他的一本著作登場時,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布朗(Dan Brown)推出《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作品常被改編成電影的另一位暢銷書作家史派克(Nicholas Sparks)則出版了《最後一曲》(The Last Song)。巴拉巴西自認寫書的表現上不落人後,但在出版團隊的推書力道上就落後了。結果,《最後一曲》上市的那個周末即銷售超過十萬本。平常,《紐約時報》書榜只要單周賣出一萬本,就可榮登榜首。但史派克銷量是平時數量十倍的作品卻未榮登第一名,原因是敗給了丹.布朗同時間賣出一百二十萬的作品。

既然彼此間差異不大的個人表現有其限制,由集體所認可的成功卻是無可限量,如何在差異不大的表現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便成了巴拉巴西在作品《成功公式:成敗背後的科學》(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所研究的課題。

謀事在人
成功公式破解年齡迷思


巴拉巴西在《成功公式》中列出了五條適用於每個人的成功定律。比方說,第四條定律是關於團隊工作,如果你不在團隊工作,也許現在暫不適用,但有一天也許就用得到,「因為這個世界日趨複雜,少有事能靠一人獨力完成,即便最後學術報告上只能留一個人的名字,但通常是團隊努力的結果。」不過,你若是靠可衡量的表現來界定成功的話,就適用於第一條定律。

專業成功靠網絡

巴拉巴西在其成功之書中,不僅解釋了網絡發生效用的時機,也談及哪個網絡對你有用,以及如何發揮效用。他認為,想成功之人得對自己專業所屬的網絡有所了解。

舉例而言,專業為藝術的人可能會這麼想,「要是我認識一票藝術家,我就會成功。」其實,並不然;真正重要的是聯絡上正確的機構,然後再看看這些機構對彼此的評價。如果起步對了,要平步青雲,就易如反掌;反之,就難以一窺藝術的殿堂。由於藝術網絡很大,要判別哪個才是正確的接洽機構,不管是對剛起步的藝術家、甚至有經驗的,其實都挺困難的。

從研究中得知「成功」的模式,再回顧自己的職場生涯,巴拉巴西覺得多少得到一些印證。比方說,他一開始也以為「只要好好表現」就好,直到認知網絡的重要性才開始有所改變。當他成為助理教授時,就開始訓練自己要有勇氣走進自己所屬的科學網絡,去認識其他的科學人,因為沒有這些專業的社會網絡,他無法成為一位名正言順的科學家。想當科學家,不是只有寫寫學術報告而已。

成功何時會出現

成功既然有公式,那麼大概何時會出現呢?

與巴拉巴西同名(都叫阿爾伯特)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若未在三十歲前對科學做出偉大貢獻,未來也不可能了。對此,巴拉巴西認為愛因斯坦只說對了一半,因為環顧科學界和音樂界的奇才,他們確實都在二、三十來歲,頂多四十出頭時,完成偉大創舉,但問題出在這些人都是天才,並不適用於一般人。

愛因斯坦並非唯一有此偏見的人,其他相關的天才研究也都傾向這種看法。這種看法意味著創意等同年輕,讓不再年輕的人有些沮喪。

所幸,巴拉巴西的團隊研究證實並非如此。首先,天才的研究對一般科學家來說,有失公允;再來是,他質疑創意真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嗎?針對這兩個命題,他做了相關研究,檢視了一九○○年以來至今所有科學家的生涯表現。研究顯示,多數科學家確實傾向在他們生涯的前二十年大量發表研究報告,之後生產力就會滑落,但這些報告何時會發揮影響力,得到世人的認可,沒有一定。

巴拉巴西認為,科學家所做的每份研究、所寫的每份報告都有可能是其人生中最好的一份,只是他們未必清楚,要留待世人去發掘、認可。他覺得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就如同買大樂透,發表愈多,被人發現、認可的機率愈高。

堅持就可能成功

巴拉巴西的研究數據也顯示,成功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以科學家來說,讓他們揚名立萬的報告可能是他們生涯中的第一份研究報告,也可能是最後那份。科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他舉兩個科學家為例:維爾澤克(Frank Wilczek)當研究生時所發表的第一份報告讓他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芬恩(John Fenn)七十歲時,耶魯大學強迫他退休,還關了他的實驗室,他只好搬到維吉尼亞大學重啟實驗室,七十二歲時根據實驗所發表的報告,讓他在十五年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除了科學界,巴拉巴西也舉標榜「年輕就是成功」的矽谷工業區為例。根據他的研究和觀察,那裡確實「英雄出少年」,一堆科技大獎由他們包辦,平均年齡約三十歲,但大家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科技業不是只有創業而已,還要堅持到底。事實證明,五十來歲的中壯年成功退場並賺取荷包的機率,是三十來歲的兩倍,這代表「薑,還是老的辣」。

由此可見,「創意」沒有年齡之限,但「生產力」有,也代表每個人只要堅持不懈,就離成功近一點,而「堅持」正是巴拉巴西成功之書的第五條定律。

巴拉巴西的研究揭開了「世俗所定義的成功」的面紗,讓人再度肯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如是,倒不如放寬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為所當為,不為世俗所定義的成功所限,或許會更快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