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繪畫大師梵谷長眠之地 |2020.08.16 語音朗讀 205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梵谷與弟弟提奧合葬在一起。 圖/李洋 文/本報綜合報導尋訪梵谷創作最終足跡現今法國北部小城鎮瓦茲河畔歐韋與130年前梵谷生活的時代相比,這座質樸而寧靜的小城景致並無太大變化。一條橫貫東西的大街,主要建築物分布在兩側,城鎮北面依然是一大片麥田和玉米田。許多從巴黎來的人都選擇搭乘火車,因為只有慢車在此停靠。梵谷生命中最後幾個月就在這座小城鎮度過,這裡的教堂、市政廳、農田等風光都一一被梵谷畫進他最後的作品當中,到處都留下了梵谷的足跡。把這裡形容為「梵谷之城」並不為過。梵谷之墓在當地公墓中的位置並不起眼,他與弟弟提奧.梵谷葬在一起。兩人的墓地前方各有一簇盛開的向日葵,格外引人注目。梵谷之墓極其儉樸,小小的墓碑上刻著「文森特.梵谷在此地長眠」(Ici Repose Vencent Van Gogh)及他的生卒年份「1853-1890」。梵谷去世於1890年7月29日,7月30日就在這裡安葬。關於梵谷的死因,一直有不同的說法。由於當時並沒有目擊者,導致他去世的槍擊過程依然撲朔迷離,大多數的梵谷傳記在寫到他的死因時都歸結為自殺。畫作隱喻的生死之謎專門研究梵谷的學者范德文(Wouter van der Veen)宣稱發現了梵谷在槍傷致死之前創作的最後一幅油畫〈樹根〉的確切地點。畫作呈現了色彩鮮豔的樹幹、樹根和樹樁,相關對應地點就位於這座小城鎮。荷蘭梵谷博物館的專家也對這項發現表示支持。在法國因新冠病毒疫情「封城」期間,范德文在家中用空閒時間整理梵谷相關的文件,通過一張當地舊明信片找到了靈感。有人就此指出,梵谷當時幾乎每天都從事繪畫創作,應該不會自殺,特別是他在槍擊事件發生前還在進行〈樹根〉創作。不過范德文認為,梵谷的這幅畫作展現了「生與死的主題」,像是「一種告別」。被認為梵谷用來自殺的那把左輪手槍2019年在巴黎的一次拍賣會上拍出了16萬2500歐元的價格,它被譽為「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武器」,那一枚生鏽的7公分子彈曾在荷蘭梵谷博物館展出。之前法國新冠病毒疫情擴散跡象日益明顯,由於確診患者逐漸增多,到訪梵谷長眠之地的人也大幅減少。原本在梵谷去世紀念日應當舉行的紀念活動,卻只有少數的訪客,且大多數是來自法國,相關紀念活動並未舉行。不過這對於梵谷之墓的保護來說,或許是件好事,這裡每年據稱只能接納萬名訪客,而疫情前實際到訪者則是數十萬計。麥田群鴉的心境預示小城鎮中的拉烏客棧(Auberge Ravoux),是梵谷最後生活和去世的地方,大體上保持著梵谷時代的風貌。同樣由於疫情原因,拉烏客棧仍未恢復對外開放。拉烏客棧的公告說,今年的剩餘時間客棧也都將關閉。對於到訪當地的梵谷愛好者來說,這是個遺憾。在梵谷之墓外,是一大片麥田。梵谷1890年7月在這裡創作了油畫〈麥田上的群鴉〉,一個大指示牌標明了梵谷創作的具體位置。130年後現實中的景色和油畫上的呈現幾乎一模一樣,或許可視作是後人對這位偉大畫家的致敬。〈麥田上的群鴉〉被認為是梵谷「最強大,最具激烈爭論的畫作之一」,專業人士已有相當多的解讀。梵谷當時已被精神疾病所困擾,因此這幅畫承載了他當時的心境,人們能夠在麥田裡感受到畫家的精神狀態。廣袤麥田的視線延伸到天際,但只有幾個少女站在麥田裡拍照,以及少數幾位法國人徒步穿行在田間,正在探尋梵谷的點滴印記。梵谷雖已離世一個多世紀,他對真實生活的描繪依然激盪著人們的心靈。啟發梵谷藝術靈感的國度梵谷一生與三個國家緊密關連,荷蘭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比利時是他成為藝術家的地方,法國則是他創作一系列代表畫作,並結束自己37年人生之地。對這位藝術家的種種探究中,有一個國家卻被忽視了。1873到1876年之間,梵谷20幾歲的時候,他曾在英國生活。他在倫敦短暫停留的這段時間,成為一個有啟發性的探究焦點。英年早逝的梵谷曾經在英國度過3年時光。梵谷在倫敦期間,寓居在倫敦斯托克韋爾區哈克福德路87號(87 Hackford Road),與女房東及其女兒一起生活。1973年,為紀念梵谷,這幢房子的外牆上掛了一個藍色的匾牌。梵谷身處倫敦時還不算是畫家,倫敦帶給他生命中的起伏,有如一顆充滿故事的種子,讓10年後的梵谷創作出驚心動魄的場景與人物。梵谷在1876年12月回到故鄉荷蘭,也到歐洲其他地方,卻不曾再回到英國。此後他前往比利時的博里納(Borinage)為貧困的礦工們傳教,貫徹他對純粹良善的追求與奉獻。當傳教生涯結束前往法國之後,梵谷從此義無反顧地專注於繪畫。梵谷在臨終前不久,畫了一幅〈犯人的庭院〉的油畫,他是在普羅旺斯的精神病醫院中畫這幅畫,當時他的精神狀態很差,這幅畫的畫面非常灰暗。來自內心深處的刻骨之痛,給觀眾帶來療傷撫慰特效的美,就是梵谷作品的震撼力。這正是梵谷對當代人仍具有影響與魅力的原因。梵谷為藝術史留下扣人心弦的篇章,他在生命晚期透過繪畫試著自我救贖,也讓人們在受困時,能夠得到一分共鳴與安慰。儘管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當面對這些畫作時,都有心境上慽慽然的觸動。 前一篇文章 撒哈拉沙塵 橫跨大西洋登陸美國 下一篇文章 【抖音TikTok】 從沒沒無聞到風靡全球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4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5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6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07【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蚊吸熱血 燙口嗎?2025.05.1210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全球傳統市場巡禮 品味城市脈動與文化面對世紀災難說 應如何安身立命預言成真現象 是否有理論根據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