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昨天開始新學期,媒體報導營養午餐的肉片變小了、蛋不見了、綠色蔬菜沒了,相信這是廠商在什麼都漲的情況下的應變方式。
幾個颱風及連續大雨,重創東部與南部蔬果產地,葉菜售價高居不下情有可原,現在連以往被認為不起眼、平民化的雞蛋,也出現驚人的漲幅,到早餐店吃個荷包蛋,竟要八到十元不等,麵粉類製品更是早已漲過一輪,民眾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隨著雨勢停止,照理說蔬菜在復耕之下,價格應該漸趨正常,可是明明颱風沒有造成太大影響,零售價也是聞風上漲,或颱風遠颺,蔬菜售價卻遲不回到正常,難道政府的監督制衡幾乎完全沒有作用,問題出在那裡?坐地亂漲價的菜蟲真的那麼難抓嗎?為何每年都要重演,民眾只能任人宰割?
市井小民對物價上漲的感受如何,相信不必多說,M型社會已然成形,年薪百萬以上和三十萬以下的人數都呈現增加,中產階級在消失當中,但政府面對物價飛漲、人民怨聲不斷,卻只調整景氣對策燈號,及提高經濟成長率的預測,這種人為製造的經濟假象,能掩蓋人民荷包不停縮水的痛苦嗎?政府除了減稅獨厚有錢人,補貼特定族群戕害公平正義外,真的已黔驢技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