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常保溼潤 癒合快少留疤

 |2020.08.04
2214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人在江湖跑,難免會受傷。不論是跌倒擦傷或手術,都可能讓身體產生傷口,醫師提醒,想減少留下疤痕的機會,須掌握最新傷口照護觀念。

傳統觀念認為傷口需保持乾燥,已被研究推翻,傷口處於溼潤均衡環境,癒合速度比乾燥環境快兩倍,且增加疤痕的「下壓力」和按摩,更能改善疤痕。

台北榮民總醫院重建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吳思賢說,當皮膚受傷,從發炎期、增生期至重組期,癒合反應就會啟動,過程中任一步驟被打斷,就容易產生不正常疤痕,尤其上臂、下巴、胸前。

表皮長新組織

才能塗防晒

傷口癒合方法分為「乾式」及「溼式」,前者使用紗布、美容膠布覆蓋傷口,但紗布水分流失後,會開始吸組織液,造成沾黏,換藥易撕扯新生皮膚,容易留下傷疤;後者為水凝膠傷口敷料,密閉環境有利維持溼潤,同時又能防水、給予病灶處下壓力,不易留疤。

吳思賢進一步說明,乾式癒合易留疤,與傷口容易產生痂皮,不利於表皮細胞生長、難長出表皮有關;反之,如貼水凝膠敷料,不影響表皮細胞生長,且疤痕處於密閉環境,可防止表皮水分流失,避免刺激真皮層組織母細胞過度活躍,造成疤痕肥厚。

復原中的疤痕應避免表皮水分流失,病灶處防晒也不容馬虎。紫外線會帶走水分,建議有傷疤的民眾外出時,塗上防晒乳,切記只能在表皮已長出新生組織、傷口進入重建期才能使用。

傷口照護原則還有「抗張力」,吳思賢說,研究證實,若傷口出現在關節處或軀幹上部,患部因皮膚受高張力,產生物理性反覆刺激,皮膚張力愈大,愈容易產生又紅又凸又硬的疤痕,若要避免傷疤肥厚,須使用與傷口垂直方向敷料,固定住傷口,降低傷口張力。

使用傷疤貼片

3天停1天

減輕來自疤痕附近皮膚或關節運動所承受的張力,研究顯示,增加傷口的「下壓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表皮受傷後約三至六周,傷口照護進入淡疤期,可改以傷疤貼片,吸溼膨脹後產生的下壓力,減少疤痕及血腫的現象產生,有助新生組織恢復平整,預防疤痕產生。

使用傷疤貼片,建議以貼三天休息一天為原則,未使用貼片的日子,不妨以疤痕凝膠搭配適度疤痕按摩,讓疤痕享受SPA,可紓緩神經敏感性,降低癢痛感;垂直壓迫病灶處,降低血液循環軟化疤痕,在病灶處輕輕地畫圓、垂直推動再橫向推動即可。

疤痕照護是一場持久戰,至少須維持三個月至六個月。吳思賢提醒,每次換藥時,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潔患部,再使用適合傷口狀況的敷料或疤痕貼片。

錯誤的傷口照護,反而增加感染機會或留下傷疤。肥胖、年紀大、虛弱、糖尿病患或血液循環不佳者,傷口不易癒合,若出現三至六周不見好轉的傷口,應尋求專業意見,調整照護模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