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捐舊衣 不如慢消費

 |2020.07.28
1749觀看次
字級
德國企業QMilk用乾酪製可生物分解纖維,做成的衣物不穿後可作堆肥。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許多人以為,過度消費和浪費的都是別人,而自己惜物愛物,舊衣、舊鞋都拿去「捐」。但你能保證捐出去的衣物,真的被回收再利用,而不是把織品廢棄物問題轉給別人?其實衣物很難真正回收再製,遠比一般人想像得難。

近年來快時尚引領的潮流,帶動世人普遍擁有更多衣物,但衣物品質下降,許多人衣服買來從沒穿過,或僅穿個一、兩次,就送進垃圾桶。

全球每年製造出的織品廢棄物約為九千二百萬公噸,每個美國人平均一年約丟棄三十七公斤衣物。

以美國的統計來看,被丟棄的衣物中,僅有百分之十三點六的確回收再利用,其他都進了掩埋場;全球也僅百分之十二廢棄衣物的材料被拿去回收。

要將衣物上不同材質拆解,費時費力,就算把各種材質分門別類,那塊布要能再利用,還得移除原本的染料。目前僅有極少數送去回收的布料,真正轉化為新布料。換句話說,許多人號稱是把衣物送去回收了,但實際上那些布料並未真正經過處理再利用。

想像一下,製作一件棉T,需耗費七百加侖的水,生產過程中,不同原料可能跨洲運送,但成品完工後,穿不到幾次就丟,這形成嚴重浪費。再以鞋子為例,《浮華世界》曾報導,鞋子舊了、髒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下場都是垃圾掩埋場,多數運動鞋至少有十二個塑膠組件,那需要一千年才能分解。

那麼若要增加衣物的永續,消費者可從哪些方向著手?時尚雜誌《Vouge》澳洲區永續發展特約編輯克萊兒.普雷斯表示:「我們需要慢下來,花點時間重新欣賞,並跟我們的衣物連結。」普雷斯表示,世人應改變過去那種「現在看到、現在就買」的購物習慣,把步調放慢,且記得,無論你穿什麼,都是花了許多資源及創意才做出來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