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追求膚色白皙已不再是社會審美觀的唯一主流,有人喜歡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古銅色肌膚,坊間也有各種助晒劑在販售。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戶外陽光的強度不定,身體皺褶處或迎光面很可能晒不均勻,如果曝晒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局部嚴重晒傷,甚至晒成斑馬紋,白忙一場。
一位二十八歲男性健身教練,想趁夏天晒黑一點,便自行購買助晒劑塗抹身體,正午時間到海邊晒了兩小時。沒想到回家以後皮膚又紅又痛,局部甚至起水泡。除了晒傷,晒後膚色也不均勻,有些部位太黑,有些皺褶部位又太白,完全不是預期中的古銅色,因此到皮膚科診所求救。
收治這名個案的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助晒劑原理是在皮膚上塗抹光敏感物質,讓皮膚吸收紫外線,膚色均勻變暗色,卻不致晒傷。這在能夠控制紫外線強度、均勻受光的助晒艙,比較容易達到均勻,但在戶外,紫外線強度不定,迎光面皮膚上可能過黑或晒傷,皮膚皺褶處可能晒不到,變得不均勻。
晒失敗怎麼辦?趙昭明表示,有人以為多晒一次就能補強,但因為沒有解決晒不均的因素,往往只是愈晒愈花,更糟糕的是如果多次晒傷,得到皮膚癌的風險會提高。其實晒失敗之後,唯有耐心能救,趙昭明說,因為表皮層至少二十八天才完成代謝周期,表皮層七到十四天,所以通常到耐心等候至少一月,膚色才會慢慢恢復均勻。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助晒劑會增加紫外線UVA的穿透率,讓黑色素細胞活化,變成黑色素,理論上應該要同時防止UVB穿透,防止晒傷。不過,站在皮膚科醫師的立場,紫外線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即便不追求白皙,還是會建議應該做好防晒,不要助晒。
趙昭明說,助晒劑只能短期使用,若要嘗試助晒機,要確認操作人員具備助晒機操作專業執照,晒後也要做好皮膚保溼和紓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