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劇團將為人所熟悉的童玩技藝結合科技樣貌呈現,給予觀眾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體驗。
圖/虎劇團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舞台上小小的溜溜球,忽焉在前,瞬間在後,隨著音樂舞動旋轉,好似有了生命力,而那生命之線就緊緊繫於虎劇團團長林興昱魔幻的手指中,他道:「別看它是顆小玩意,卻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無限可能!」
三十五歲的林興昱,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玩溜溜球,至今已二十三年,「起初因練起來有成就感,可以在朋友面前耍帥,是很好的互動媒介、展現自己的工具」。
大學時他也和同好一起玩扯鈴,「兩者構造都是細繩纏繞軸心轉動,在原理、招式與操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進而成立「極限雜耍表演隊(World Hyper Organization)」;退伍後,他將英文字首組合,取名為虎劇團(W.H.O Theatre),成為全台唯一以溜溜球和扯鈴表演為主的團體,「我們表演風格很帥、虎虎生風,也符合英文諧音!」他笑說。
小小一顆 能組上萬招式林興昱曾榮獲台灣溜溜球大賽雙手迴旋花式組第二名,現今更是亞洲盃與世界盃溜溜球大賽的裁判,但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溜溜球與扯鈴是台灣人成長過程中會接觸的童玩技藝,但也會給人一種:『小玩意難成大事』的印象」。
但在林興昱心中,小小一顆溜溜球可是有大學問,「觀賞一場世界級的溜溜球比賽,從前十名選手中就能看到上萬種組合招式,若我們從那麼小的東西出發,創造它最大的可能性,是件很有趣的事」。
在林興昱率領下,虎劇團跳脫傳統刻板印象,呈現最新、最潮、互動性高的表演風格,尤其《雨人共舞》、《哇呼實驗室》作品,獲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計畫,將大家熟悉的童玩技藝結合科技元素,加入投影、LED、螢光夜光、聲響裝置,綻放全新的「溜鈴」舞台效果,「我們要讓觀眾看到溜溜球和扯鈴表演不同的可能性!」
圖說:虎劇團將為人所熟悉的童玩技藝結合科技樣貌呈現,給予觀眾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體驗。 圖/虎劇團提供即使求新求變,虎劇團對團員技藝養成絕不馬虎,無論是溜溜球還是扯鈴項目,都必須經過訓練、比賽、街頭表演、劇場表演四階段,「技藝基礎要夠好,加入創意時才能表現出色」。現今林興昱致力將新玩家推上國際舞台,並培育後起之秀,八月將於台北藝穗節登場的《十八歲的天空》由兩名二十四歲、二十歲的年輕團員郭建廷、張震林領銜表演。
郭建廷分享,學習扯鈴新招式時,常會遭遇失敗、掉鈴,但可以磨練耐心和做事態度,這些經驗也可幫助人生其他的學習,是很好的養分。在《十八歲的天空》中,他們也有新嘗試,讓扯鈴不只在表演者手中,也在劇場空間流動,張震林透露「觀眾會有扯鈴在頭上滑過的驚喜喔!」
又上又下 如同人生起伏除了校園教學推廣,虎劇團近年積極成立youtube頻道 ,盼溜溜球和扯鈴結合現代潮流,吸引更多年輕人目光。多角化經營雖辛苦,林興昱依然滿腔熱血:「溜溜球(YOYO)源自拉丁文,意思是上又下,出去又回來,不就如同起起伏伏的人生?」
他不諱言:「我們曾紅到走在路上小朋友都會認出來;卻也一度為維持夢想去打零工。」但他堅定道:「溜溜球比賽有一規定:球出去後,最後一定要回到手上才給分,身為玩家,既然玩下去,就不能放棄,要有頭有尾!」
圖說:團長林興昱(中)、團員郭建廷(右)、張震林。圖/記者曹麗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