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書店看到一本教導人們如何「拜拜」的書,連拜拜都要人教,如果不是代表「拿香跟著拜」,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欲」,就是代表當今社會對民俗宗教儀式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元節剛過,農曆七月尚未結束前,全台各地仍有許多民俗活動,而這些活動的形式與意義,與現今社會的價值觀相衝突,宗教團體也提出教義上的見解,但這些教義解釋與民眾「不知其所以然」的認知能否調和,而產生正面的影響呢?
就以中元普度來說,近年來最具爭議的是神豬存廢,究竟要保留傳統或避免虐待?在各執一詞下完全找不到交集,根本無法解決「因傳統文化而飼養神豬,導致虐待動物」的現象。我認為,神豬存廢問題應從生活形態上著手,因為過去貧家是藉著中元祭,提供過年才有得吃的豬肉,而宰殺神豬只是提供人們比較有尊嚴的分享過程,如果能了解這個緣由,就不難解決問題。
而過去認為中元普度過分舖張,如今將中元祭供品轉交弱勢團體,讓信仰轉化為實質的力量,這遠比抨擊更有正面意義。再如某些縣市舉行「網路普度」,由民眾捐款給公益團體再向政府單位報名,不僅作公益,對信仰也具有轉化作用。
至於「燒紙錢」儀式,佛光山推動集中焚燒,避免苯等致癌物的傷害,更宣導不燒紙錢,這值得鼓勵,因為地球暖化日益嚴重,燒紙錢對環保更有負面影響,而且民俗信仰還是需要宗教教化,相信在宗教薰陶與環保觀覺醒下,燒紙錢應可逐漸朝向「心誠則靈」境界發展。
此外,許多中元儀式如「搶孤」活動,已變成一種「民俗體育」,也值得鼓勵。
所以,宗教儀式、民俗活動須隨著時代演變去蕪存菁,但要改變民間根深柢固的觀念,應從信仰著手,藉由宗教的教化、宣導,導向正面的價值,如此優良的傳統才能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