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聽了三場演講

文/思理 |2020.07.15
1726觀看次
字級
作者(左一)與諾貝爾文學獎評委Espmark先生及其夫人合照。圖/思理

文/思理

攤開地圖來看,可以說我是東奔西跑地去聽了這三場演講:一在服務的學院校本部,開車三十分鐘;一在車程一小時的一間博物館;最後一場,在稍北的小城,也要開三十分鐘的車。把這三個地點連接起來,是一個斜邊很長的三角形。

不同單位舉辦的活動,日期時間也正好不同,分別是那個星期的二、四、六,有上午,有中午,也有晚上。每一場之間,有一天之隔,像是特地為了有適當的空檔來整理新吸收的知識,來調整心靈上可能有的衝擊,而故意錯開來似的。因為,這三位演講者,都帶來了具有震撼性跟啟迪性的真知卓見。

第一場演講

活了大半輩子,居然不知道,他十九世紀世居羅德島的先祖曾經販賣過黑奴。初讀他的書,也跟他自己一樣詫異,蓄奴都在美國南方,力倡廢奴的北方,怎麼可能有人經營此一非人道的貿易,而且因此致富?

迪沃爾富(Thomas Norman De Wolf)① 先生站在小劇院的講台上,侃侃談來他充滿感性的認親結緣經過。是很遠的一位表親,在得知此項祕而不宣的家族歷史後,四出聯絡召集一起踏上異樣的尋根之旅,從羅德島遠溯非洲的迦納,再從迦納順昔日的奴貿路線到古巴,一個令人震驚也令人唏噓的黃金三角之旅。

這一段贖罪的心路歷程,讓他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庭背景,身臨其境地去體驗,當初黑人極端悲慘的遭遇,也教他和他新結緣的表親們,認真地去探討,因過去的販奴蓄奴而導致的如今仍然存在的種族問題,該如何去坦誠面對,如何去尋求諒解,如何去創造和諧共存的社會。

迪沃爾富先生進一步提到,社會上其他存在於各種優勢與弱勢之間的不公不義現象,並且再三強調,探索解決方案的迫切需要。

第二場演講

演講地點在聖克萊爾湖畔的戰史博物館,是三場演講中地點最遠的一場,而演講者也是三位中,來得最遠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會委員之一艾思普馬克(Kjell Espmark)②先生。他的英譯詩集在此地出版,他特別和夫人遠從瑞典兼程趕來,參與新書發表活動,並且和夫人輪流朗讀詩集裡的詩。艾思普馬克先生雖尊為諾貝爾獎評委,且曾任評委主席十六年,言談之間卻極平易近人。

沒有貴客蒞臨的排場,沒有達官顯要的致詞,只有出版社簡單扼要的引言,然後就是艾思普馬克先生和他太太的朗讀,以及朗讀之後的即席答問。書名《借給我你的聲音》(Lend Me Your Voice)的詩集,每一首都是人類歷史中,遭逢坎坷命運的人們的吶喊,從遠古到現今。詩,簡樸不華,讀來字字扣人心弦,是詩人悲天憫人的胸懷,是詩人經年的洗練。

在隨後的即席答問中,艾思普馬克先生一一道來教書、寫作、出版的經驗,當然,也談到了諾貝爾獎遴選過程中的一些插曲。也許身為地主的讀者們,都不好意思為難遠來之客吧,沒有人問他諾貝爾獎最富爭議的「政治性」,倒是他自己在結束之前,笑笑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決定得獎人時,雖然沒有政治的因素,但是卻往往產生了政治性的效果。

第三場演講

很早就聽說,有這麼一個叫昆布勞(Coen Blaauw)的荷蘭人,在華府國會山莊為台灣的安全與未來打拚,一打拚就打拚了二十多年;不久前還跟一位台灣小姐成親,真的可以說,他跟台灣是結了個淵遠而流長的不解之緣。在演講會場,看他熱絡地跟與會人士握手,再聆聽他精闢扼要時而幽默的演講,讓人深深感受到他那分對台灣歷史定位的執著,以及他那分對台灣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的殷殷期盼。

會後和與會人士茶敘時,本來就想當作曲家卻專攻國際法的昆布勞先生,還就著與會人士帶來的台灣歌選,一遍又一遍地彈起那首,大家都耳熟能詳跟荷蘭人有關的〈安平追想曲〉。也許,藉著這首歌,我們可以回溯到那個時代,在一再被占領統治的命運中,思索未來的目標,找出一條自己目前可以走、應當走的路。

驅車往來演講會場,可以算出奔波的里程,卻計算不出聽完演講後,心靈的提升和心智的激盪。

註:

①Thomas Norman De Wolf著有《繼承貿易:一個北方家庭面對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奴隸貿易王朝」的歷史》(Inheriting the Trade: A Northern Family Confronts Its Legacy as the Largest Slave-Trading Dynasty in U.S. History)

②Kjell Espmark著有《 借給我你的聲音》 (Lend Me Your Voice)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