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權實」的意義,今就五味來分析。
若以「乳味」的《華嚴經》來說,修《華嚴經》的菩薩行,沒有藏教與通教之二「權」,但有別教的一「方便」與圓教的一「真實」。
以「酪味」的《阿含經》來說,只有藏教的「方便」,沒有通教、別教的「權」與圓教的「真實」。
以「生酥味」的《方等經》來說,四教之三權一實並用。以「熟酥味」的《般若經》來說,廢除藏教的「一權」,而應用通教與別教的「二權」與圓教的「一實」。
以「醍醐味」的《法華經》、《涅槃經》來說,《法華》是廢除藏教、通教、別教之「三權」,而顯一佛乘之「一實」;而《涅槃經》是四教權實並用,讓眾生了知,本自具足佛性,佛與眾生之佛性,是沒有差別的。
依據以上所說,可以了知如來巧用四悉檀,隨眾生根機、因緣,以權、以實來利益眾生。說「權」說「實」,都是隨機之應化。
若以《法華經》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一佛乘教義,四教的止觀,都能進入圓教的中道義,所以說,四教都是「實」也。又四教也是「權」。因為四種教理,也皆是隨因緣而生,不可得故。而顯其事相差別,故說有「權實」之義。
問:經典上說,為「一實施三權」,才有四種止觀。若從別教被接通教的止觀,是屬於權或實呢?
答:別教被接通教時,是屬於方便義;若能證入實相,即是「真實」義。
問:為何不把這樣的被接意義,預設在四教中呢?
答:四教從教義深淺論其始終,「被接」有終無始,所以不入四教中。
問:為何四教中,只說通教能被接呢?
答:藏教與通教之二教,說明三界內之斷惑、解脫之理,別教與圓教之二教,說明三界外斷惑與解脫之理。兩界交接之際,必須有一相接處,所以,以別教來接通教。
問:在什麼階位論被接呢?
答:若以通教來說,在第七地已斷三界的見思惑盡,在第八地的辟支弗地,開始斷塵沙惑、無明惑,故從第八地被接入別教,知道有中道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