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入侵蔬菜水果 每人每周吃進一張信用卡 |2020.06.29 語音朗讀 245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unsplash 【本報訊】人類大量製造塑膠垃圾正侵害著日常生活,根據研究發現全球各地的水中,不論是海洋、雨水中,甚至是了無人煙的冰山上,都發現塑膠微粒,現在連蔬果也有,水果含有塑膠微粒比蔬菜多。最新研究統計,每人每周從各種來源攝取到約 2,000 單位、共 5 公克的塑膠微粒,等於每人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根據《環境研究(Environment Research)》期刊上的新研究發現,萵苣、花椰菜、馬鈴薯、與梨子等蔬果中也發現塑膠微粒,其中蘋果和紅蘿蔔的含量更高。蔬果很可能只是依循著最基本的水循環,就攝取到了這些微粒。圖/unsplash這個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指出,海洋中的塑膠粒子隨著水分蒸發進入雲中,然後再因為降水回到地面,再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又因為果樹通常因為可以多次採收、存活較久,且紮根較深,導致水果內的塑膠微粒比蔬菜中多,不過,現階段這些蔬果中的塑膠粒子仍沒有比瓶裝水多。環保組織「塑膠湯基金會」(Plastic Soup Foundation)的創辦人Maria Westerbos說,多年前人類就已經知道甲殼類動物和魚類等海生動物中有塑膠粒子,不過蔬果內也有倒是頭一次,而這就代表著任何攝取這些蔬菜水果的生物也會受到影響,未來更可能進入我們吃的肉類和奶製品中。圖/unsplash科技新報指出,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2019 年釋出的統計數據,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3 億 3,000 萬公噸的塑膠,而這個產量會在 2050 年增加兩倍。由於塑膠往往被用於拋棄式產品,幾乎 75% 的塑膠最終都會成為塑膠垃圾,其中,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也就是 1 億公噸的塑膠垃圾會進入自然環境,造成環境污染。2014 年開始,科學家發現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塑膠微粒幾乎無所不在,已經與自然界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河川、海洋、海鮮食物、海洋生物、飲用水、啤酒、貝類、海鹽、空氣……科學家都已在這些地方發現到含量驚人的塑膠微粒。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總結,塑膠微粒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事實上,全球平均下來,每人每周都會從各種來源攝取到約 2,000 單位、共 5 公克的塑膠微粒,等同於每人每周都會吃掉一張信用卡。雖然不斷在新的地方發現塑膠粒子,人類仍不知道這些粒子對我們的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未知的危機總是最令人憂心。圖/unsplash根據綠色和平報導指出,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減塑 9 大方法,能為這個艱鉅的環境問題帶來一些幫助!綠色和平指出,雖然要完全避免使用塑膠對許多人來說「很困難」,不過為了您我唯一的地球,是時候該重新思考自己對「便利」的癡迷程度了!大部分一次性塑膠製品不是必需品,卻打著方便的名號,讓人逐漸塑膠上癮。圖/unsplash為了地球的永續發展,人類的福祉,從現在開始,優先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物品。看看以下9個邁向減塑(無塑)生活妙招:圖/綠色和平 前一篇文章 北市動物園明天重開張!推兩棲爬蟲特展攬客 下一篇文章 別當牠是塑膠玩具!北市動物園成功繁殖「火焰箭毒蛙」 熱門新聞 01普中捕手張育豪 挑戰中職狀元2025.06.2702【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3【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2025.06.2804漢光演習7月9日登場 3階段演練2025.06.2705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6【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2025.06.2807【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8合作北大 香港人文教育中心成立北京大學簽2025.06.2709叢林學院弘法佈教賽 學子獅子吼嘹亮2025.06.2710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日月潭沒降雨蓄水率增加 水力發電助攻屏東書院園區公告 不能再亂餵鳥類及野生動物 尊重原民文化 七彩湖擬畫保護區盼善意對待海洋 屏東再啟動回收廢漁網計畫要維護生態 丹大地區劃設保護區桃園市復興區櫻花開 罕見「藍喉太陽鳥」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