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下游在南宋時期已成為絲綢生產的重心,元軍南伐時受到破壞相對較少。據《馬可.波羅遊記》載,當時的南京、鎮江、蘇州、吳江、建寧、武干、刺桐城(今泉州)等這些他遊歷過的城市,都是絲綢生產和貿易的重要地區,特別是京師(今杭州),生產、交流、消費絲綢的情況更是繁忙。
到了明朝建立,絲綢生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向高精化發展。明中期以後,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絲綢生產和交易更為蓬勃,為明代絲綢業的發展進一步注入了活力。
當時的官營織造設有北京和南京兩京的直屬機構,分別稱為織染內局和織染外局。
內局負責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類,外局織造政府官員公用的絲綢。南京內織染局,專織宮廷使用各色絹布、文武官員誥敕。此外,南京還設有專門織造祭禮所用神帛的神帛堂。除南京外,也在全國各地重點絲綢產地設有織染局,其中以蘇州、杭州兩局規模最大。
在北方,有兩個重要官方織造地點。一是山西,另一在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