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人類的感覺器官對於外界事物的認識作用,佛教將其分為眼、耳、鼻、舌、身等五個部分,這五者除能攝取外界之對象外,並能引起心內對其認識作用,因其具有此等殊勝且根本之作用、故稱為「五根」,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接觸,人類便是依賴此五根,才能對外界產生感覺或認識作用,若加上能思惟想像的意(心)根,則合稱為「六根」,合此六根,則可視為我人之身心全體之作用。
佛教關於人類的感覺作用,則提出「現量」及「比量」兩種名相,所謂「現量」即感覺,現量是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動,且毫無分別思惟及籌度推求等作用,僅以直覺去量知外境諸法自相,換句話說,現量即吾人通過五根等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到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的「自相」(事物的個別屬性)。現量是純感覺知識,只針對眼前當下的個別事物(自相),而「比量」則以事物的「共相」為對象,經由比較、推度,聯想及記憶等思惟活動的參與所獲得的知識。
佛家通過對現前個別事物自相的直觀,把握到它背後的真如實體,獲得真實無妄知識的「現量」理論與「現量」體驗,直接推動了中國美學「即景會心」的審美觀照,並深刻影響中國繪畫中「天人合一」的文人畫的境界追求及禪畫中「當下即是」、「觸目現成」的浡然妙趣。身兼佛學與美學家的王夫之在他的《古詩評選》中認為,審美觀照和意象創作應當是「一觸即覺,不假思量計較」的。對於眼前當下的審美觀照應「不假思量」,則對於藝術創作的審美態度更是如此。
大乘佛教對於現量的態度是排斥名言概念的中介,使吾人之內「心」與外「境」直接契合,親身體驗到宇宙萬法的真如實相,亦即文學所謂的「即景會心」、「寓目吟成」,繪畫中所謂的「天人合一」、「自然靈妙」,所以,作畫或吟詩,若要閉門造車,晨夕苦吟,或搜腸刮肚,漚心瀝血,那豈不是「緣過去作影」,失去「當下」的新鮮感,少掉「眼前瞬間」活潑潑的生命力,此即經由比較、思量、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的「比量」,則離真實遠矣!
「傾全力活在當下眼前一瞬」,這即是「現量」的直覺觀照,也是藝術創作的直覺審美觀照。佛教的現量說撐起了中國繪畫與文學不可言說、超越言說,不可思議、超越思議玄奧深邃的美學大旗,世世代代豐富並提昇中國藝術家們的境界與內涵。
附圖為筆者「八斗子漁港即景」,款題「我喜歡在暮色中看漁人們的船兒紛紛歸來,像倦鳥還巢急盼家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