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重見北京母親河 文╱記者王文化 |2020.06.20 語音朗讀 178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居住在永定河北京門頭溝區段沿岸的居民在河邊休閒。圖╱新華社 永定河河北固安段。圖╱新華社 永定河河北安次段。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文化經歷數十年大部分河道乾涸後,這條源自山西、流經河北、哺育北京、匯入天津的永定河,今年五月水頭「衝」出了北京,很快即可重見全線通水。不過,這次水流並非永定河自身來水,主要是從流域外引來的客水。引客水的目的是為了讓永定河真正「活」過來,恢復全流域生態系統,常年不斷流。提供生息繁衍土地永定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北京的「母親河」,是海河流域的主要水系之一,全長七百四十七公里,流域面積四點七萬平方公里。有關永定河的文獻記載可以上溯二千五百多年,永定河的形成則是幾百萬年以前的事了。在漫長的歲月裡,和黃河一樣,永定河也從黃土高原攜帶泥沙湧向下游,久而久之,形成洪積、沖積扇,河流不斷改道,洪積沖積扇逐漸發育,慢慢地連為一體,成為平原,地質學上稱「北京平原」。二十世紀初,美國地質學者維里士(Bailey Willis)來到北京,他考察了這個「C形」環山的名城,之後寫道:「中國的東部,自北緯四十度起,有大平原向北入叢山,形如海灣……從平原以視,其四圍之山嶺,猶海灣之於石壁。」他將之稱為「北京灣」。至於永定河的名稱則是一六九八年康熙皇帝所賜。康熙為永定河花了不少心思,也常在河上流連吟詠。比如這首〈舟中觀耕種〉:「四野春耕阡陌安,徐牽密纜望河乾。土肥原系黃沙過,辛苦先年挽異瀾。」第三句是說永定河氾濫帶來黃沙淤積,治河之後土壤肥沃適於耕種。這句詩也道出了永定河與北京最深層的聯繫,永定河沖積形成平原,為人們提供了可生息繁衍的土地。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狩獵耕耘,聚落在永定河邊慢慢擴大。他們選擇距永定河渡口不遠,又能回避洪水侵擾,還可保證水源供應的所在居住,這就是薊丘。它是永定河渡口東北方約十公里的一處高地,生長著多刺的野生植物大薊。後來,人愈聚愈多,形成城市,稱為薊。《禮記.樂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說的是周武王滅商後將黃帝的後人(《史記》稱是帝堯的後人)封在薊。薊在今北京廣安門一帶,薊丘在白雲觀附近。中國大陸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認為,薊的原始聚落「到正式建立為諸侯國的時候,就完全具備了城市的功能,因此也就可以認為是建城的開始」。這次永定河來水,水頭在乾涸的河床上自由流淌,倒有一絲古永定河遺風。氾濫成災害最為嚴重歷史上,水災是北京一帶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其中永定河氾濫造成的災害最嚴重。如同一部「災難大片」。時人彭孫貽著《客捨偶聞》中記述:宣武門一帶水深五尺,洪水漫過城壕,淹沒橋梁,水聲如雷,水勢似瀉。有賣菜者,被激流衝過城門,人和貨擔轉眼無蹤。有騎駱駝者,被衝進御河,人抱樹得免,駱駝淹死。宣武、朝陽等城門一帶,城外淹死者的屍體漂流進城。路上水大不便騎馬,漢族官員多坐肩抬的小轎,滿族官員按例不能乘輿,就找人牽馬而行,官員坐在馬背上蹺著腳以免溼鞋,有個侍郎太胖蹺腳困難,找了個大澡盆用人推著上朝。盧溝橋以下良鄉、涿州、霸州都被洪水淹沒,經過二十多天才退去。觸目驚心,康熙把治河和平定三藩、漕運一起列為親政後的頭等大事,命人刻在大殿廊柱上,時時警示。而且在戰事平息之後,從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起直到他去世,三十年的時間裡,康熙親自主持對永定河中下游進行了多次治理,較大的工程有七次,尤以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的治理最有效。全線通水一等大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及北京市延慶區)是官廳水庫的所在地。這個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水庫改變了永定河。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審議了永定河流域整治開發計畫,次年批准修建永定河上游的官廳水庫,以控制永定河的洪水,並作為首都水源。一九五一年官廳水庫破土動工。永定河上游官廳山峽建築水壩治水,不是當代人的創意。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直隸河道總督高斌提出上攔、中洩、下排的永定河治理方案。上攔就是在永定河上游「就近取石,堆疊玲瓏之壩,以勒其洶暴之勢,則下游之患,可以稍減」,並主張「層層截頓,以殺其勢」。第一次將永定河的治理思路引向上游,高斌的建議得到實施,在懷來等地建了三處玲瓏壩,但堆砌的石壩後被沖毀,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懷安知縣鄒振岳給永定河道上書〈上游置壩節宣水勢稟〉,指出永定河水患主要在於上游水太驟,下游不能容,再次提出在官廳山峽築壩的建議,並指出高斌築壩失敗主要是因為是亂石堆砌,應建築整齊堅固的大壩。永定河道組織實地調查,認為花費太大、涉及問題多,否決了這一建議。之後左宗棠負責永定河治理時,倒認可鄒振岳的想法,不過限於當時的條件,沒能有效實施。官廳水庫工程是當時舉國矚目的重大水利工程,得到了中國大陸各地的支援。庫區一百一十一個村,五點二萬多人服從建設需要,分散到張北、尚義、涿鹿、懷安等八個縣。其中張北、尚義屬壩上地區,高寒貧瘠,自然條件與懷來相差甚遠,但移民都很快進行了搬遷。近年在壩上採訪,還常遇到當年官廳水庫的移民家庭。從冊田水庫放出,流經官廳水庫等的永定河水流出北京,進入河北固安。這表明一百七十公里的永定河北京段二十五年來第一次全線通水。這一天不少固安人趕到河邊看水、拍攝、發朋友圈。 前一篇文章 【世界遺產 專題14】 雲岡石窟 雲端行走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建城傷河 河也傷城】 環保的省思 把水留下來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社會觀察--建城傷河 河也傷城】 環保的省思 把水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