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 高等教育的省費補助生

文/尚智 |2020.06.18
1080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我國今日的高等教育,如軍警院校、師範體系、醫學系有公費生制度,因為能免除學費負擔,受到許多年輕學子青睞,其經費主要來自中央政府的各主管機關。有意思的是,民國初期的中國,有些省政府有自己的公費生制度,或稱為「省費補助生」。

寧夏省(現稱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但行政區域縮小)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省分,因為該省位於西北內陸,高等教育資源稀少,直到抗戰末期(一九四○年代初期),尚無任何一間專科以上學校,因此,為了鼓勵省內中學畢業生繼續升學,以及培養地方建設所需的專門人才,由省教育廳考選優秀學子,給予津貼補助。

省費生的名額與補助金額逐年增加。根據一九四三年印的寧夏省政府祕書處編《十年來寧夏省政述要》,一九三○年的省費生名額共二十名,每名每年補助二百四十元。到了一九四○年,增為五十名,分成師範學院十名、農學院十名、工學院八名、文學院三名、理學院三名等,依學院不同,每名每年補助最高三百六十元,最低一百六十元。

從各學院分配的名額多寡,可看出當時的省政府為了地方需要,較為重視師範及農工人才的傾向;由於正值抗戰期間,這些省費生的就讀學校,除了重慶大後方的國立中央大學以外,多以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等西北地區的高等院校為主。

另一方面,當時寧夏省政府亦有選派國外留學生的制度,不過自一九三四年公布施行以來,成效不佳。省政府的官方說法是:「本省地處邊塞,民性保守,遠涉重洋,就學異國,群視為畏途。」以一九四三年為例,全省只有四名國外留學生歸國,其中留美一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官費選送;留日三名,全為自費。

寧夏省的省費生學成後,有回省服務至少兩年的義務。他們在畢業後的兩個月內,須攜帶畢業證明文件,並填具服務志願書,向省教育廳報到,以便分發任用。服務期間必須服從省教育廳的命令,因故不能工作或變更工作,則要呈報教育廳核備;若未經省教育廳許可而在省外工作者,須追繳在學期間所領的全部補助費。

根據一九四三年的統計,寧夏省在十年間共有二十三名順利畢業的省費生,如北平民國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席懷瑜,任職寧夏省教育廳二科科長;國立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的黃震東,任職寧夏省建設廳技正;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的徐夢麟,任職寧夏中學教員等。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即使是動亂頻繁的民國初年亦是如此,各地省政府也把培育高等教育人才視為本身的責任。以寧夏省為例,雖然省內教育資源缺乏,當時並無高等院校,但仍選送省費生升學,這些省費生畢業後,成為省政府充實地方建設的骨幹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也顯示高等教育是對社會長期發展所需的一種重要投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