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過一間餐廳,門前擺放著非常眼熟的農具當成裝置藝術品,仔細一瞧,原來是傳統農具中最讓人感念的「風鼓」;同時牆面上還繪製早期農村收成之際,曝晒稻穀的壯大場面,可見這家餐廳的主人慧心獨具,讓人不由得懷想起過往農業社會的點點滴滴。
圖/宋隆輝
文/宋隆輝
近日經過一間餐廳,門前擺放著非常眼熟的農具當成裝置藝術品,仔細一瞧,原來是傳統農具中最讓人感念的「風鼓」;同時牆面上還繪製早期農村收成之際,曝晒稻穀的壯大場面,可見這家餐廳的主人慧心獨具,讓人不由得懷想起過往農業社會的點點滴滴。
畢竟民以食為天,吃飯之際,總要知道米飯的來源,才能心生感恩,進而為社會略盡棉薄之力;餐廳是吃飯填飽肚子享受美食的地方,巧妙的搭配農具,不但具有念舊之情,更能讓人啟動飲水思源的智慧。
小時候跟隨父母務農,風鼓是最能凝聚家人、啟動歡樂與感恩的農具。每當稻穀晒乾之後,要裝袋進倉之前,一定先得將晒乾的穀子去蕪存菁,這時候就是最佳主角風鼓上場的時機。
風鼓挺著大大的肚子,內裝有扇葉是它最大的特色,除此之外,固定風鼓的支架與倒入穀子的漏斗,也是缺一不可;每當手搖著風鼓的扇葉,穀子便從漏斗,透過開關的調整有規律地漏下來,這時比較輕的灰塵碎屑,乃至於不夠晶瑩飽滿的穀子,就會隨著扇葉送出的風力,分門別類地被篩選出來。
成長最好晶瑩飽滿的稻穀,通常比較重,所以從第一關「頭槽」掉出來,是農人最引以為傲的成績單;緊接著次級品的穀子比較輕,隨著風力的作用從「二槽」送出,此類穀子可以拿來餵養雞鴨;至於最輕的雜物或塵埃,則被遠遠吹走,清理過後收集起來,還可以拿來當堆肥使用呢!
由於我是農家子弟,這些工作都親自參與過,所以當我有緣目睹到傳統農具「風鼓」,不但感觸特別深,也格外親切,所以忍不住多看幾眼。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啟動機械化之後,風鼓淪落秋扇見捐的無奈;還好懷舊的有識之士很用心地收集傳統農具,就算成為陳列的藝術品,也能讓現代人有機會體會一下過往農村生活的美麗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