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過去對於大學新增系所,只有師培及醫學系所要專案審查,但也因此導致餐飲管理等部分科系一窩蜂設立;教育部規定一○九學年起,大學若要增設、調整系所,全部改由教育部會同各部會專業審查,並建議調減增設中醫、職能治療等科系市場,且鼓勵成立5+2產業、台灣研究、東南亞語等系所。大學認為政策方向是正面的,但仍應給學校彈性。
配合行政院
因應五缺人才
教育部表示,為使大專校院系所增設調整能符應社會發展及回應產業需求,並配合行政院及各部會因應「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人才培育政策,限制增設人才培育過剩系科,且鼓勵大學增設重點領域系所,自一○九學年度起,除原先需專業審查的的博士班或涉及政府人力管控的系所增設外,其餘系所增設調整案,也需會同各部會逐案專業審查,引導科系所增設調整配合國家重大政策發展方向。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表示,之前教育部只是請相關部會表達人才培育意見,並沒有進行專業外審。一○九學年度起增設各部會專業審查。
至於相關部會建議調減或增設的領域?衛生福利部建議調減中醫學系、物理/職能治療學系、醫學技術及檢驗學類,增設臨床心理、語言治療等。行政院建議增設5+2產業創新方案相關系所、智慧科技及資訊安全碩士人才、智慧農業機械、客語口譯等;教育部建議增設東南亞語言、華語文教學、台灣研究及族群文化等;法務部則建議增設法醫師。
不能看風向
必須長期投資
清華大學教務長焦傳金表示,人才培育不能看風向、短線操作,必須長期投資,他認為增設系所還是應該要尊重各校學術領域發展,教育部不必主導特定系所的增設,應強調教育方式的調整,讓人才的培育更加貼近產業的人才需求。
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陳昭珍則表示,教育部過去的做法較尊重大學自主,新措施主要讓大學人才培育配合國家發展,希望學生學習「不要挑軟柿子吃」,不過也會導致大學較難彈性的調整系所。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指出,教育部本來對新設、改名、改組和調整一般系所組,已要求各校撰寫計畫書,送給教育部指派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專業審查,這種政策性規範系所調整,引領人才培育政策十分有必要。